11月25日晚上十一點左右,送王船活動在觀音山海灘進行。 非遺傳承人鐘慶豐(右)在向農行見證人(左)講解王船構造。 見證人(講述人): 廈門農行海滄支行職員 鄭如京 記錄人: 廈門日報訊(記者 蘭京 圖/記者 林銘鴻)11月25日,農歷十月十八,23時18分許,在“發啦”閩南話的呼喚聲中,一艘長8.3米、寬1.9米、高2.4米(桅桿4.8米)的王船,在觀音山沙灘邊被點燃。 熊熊的火焰在雨夜里發出巨大火光,與岸邊的現代建筑,形成一道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風景。這也將塔埔社區四年一度的送王船文化節推向了高潮。 “哇!”站在身旁的孫女士與我異口同聲地驚嘆道。她說,這也是第一次看到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閩臺送王船,“來廈20年,終于見了一回,真是太震撼了!” 神秘的象征 各個儀式時辰都很講究 不過,為了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孫女士和同伴久經等待。“兩周前,我們就從朋友口中得知送王船活動,可是,具體幾點開始,誰也不知道。” 為何如此神秘?這還得從神秘送王船儀式說起。塔埔社區老年協會理事黃愛星介紹,送王船儀式包括卜選、造船、豎燈篙、請王、祈王、王醮、巡境、普度、送王。其中,各個儀式時辰都有講究,特別是造船、豎燈篙、送王的時間,只有等到卜卦后才知道。 各地習慣不同。“農歷五月初五,溫元帥圣誕,我們就會卜選(在神前擲笅)送王船儀式時辰以及臨時的理事會(負責組織活動)。”黃愛星說,理事會有6人,其中1個主會為擲筊最多者,是總負責。 今年卜選十月初四豎燈篙。燈篙是用竹子架起二十多米高的燈桿,頂端用鐵絲扎成葫蘆狀,貼上大大的“福”字,用彩燈包圍。這被看作王船醮典開始的標志,直到“送王船”儀式結束后的第12天才會取下。燈桿上貼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添丁進財”等字樣。民俗活動總是與農業收成美好愿望緊緊相關,這與廈門農行倡導堅持的“服務三農”價值不謀而合,也是農行一直關注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要義。 “一旦燈篙豎起,各家各戶就會點亮自家的紅燈,直到王船送走后才熄滅。”黃愛星介紹,6個負責人需每天準備貢品祭拜,每晚采蓮隊要前來旗祭。采蓮隊是一群特別的舞者,穿著鮮艷的服裝,有的需男扮女裝,赤腳跳著滑稽的舞步,揮旗翻旗……寓意掃除污穢、避禍納福。 |
相關閱讀:
- [ 11-28]《海洋赤子——周起元》獲中國紀錄片長片大獎
- [ 11-27]守護海洋,拾荒慢跑志愿服務活動
- [ 11-27]“播種紅樹,守護海洋”志愿服務活動
- [ 11-27]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精準培養創新人才
- [ 11-24]海滄投拍紀錄片《海洋赤子——周起元》再獲國家級榮譽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