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生與女兒視頻通話。 海西晨報訊(記者 張薇 黃伊娜)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享受著天倫之樂,是一件幸福而溫馨的事,但許多年輕人為了給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舍下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背井離鄉,獨自到大城市奮斗,他們的孩子便成為農村里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在家,父母每月至少打兩次電話或視頻、每半年至少回家看望一次孩子……12月1日起,《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學校及社會關愛保護、救助保護和法律責任都進行了詳實規定。 廈門作為特區,匯聚著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平時如何與留在老家的孩子互動?其中又有哪些暖心的故事?對此,《海西晨報》聯合外來青年文學社一同發起走訪調查:關愛家中留守兒童,您做到了嗎? 問卷調查。黃勁超制圖 [問卷調查] 四成家長每半年回鄉一次 為了調查廈門外來務工人員和家中子女的聯絡情況,晨報記者通過網絡,向外地來廈務工者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共有290人答卷。結果顯示,68.97%的人現在已經將孩子帶來廈門。而那些將孩子留在外地老家的被調查者中,有57.14%的人一周至少與孩子通一次電話,14.29%的人會每月至少回家一次,一年至少回家兩次和一年回家一次的人各占28.57%,幾年才回去一次的仍有28.57%。 關于《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中對于每半年至少回鄉一次或者每月至少打兩次電話或視頻的規定,57.14%的人表示可以做到,28.57%的人表示不能,剩下14.29%的人則表示愿意努力做到。 與十年前不同,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人們交流感情的有效工具之一。對于這點,湖里區外來青年文學社社長、全國百優志愿者顏明亮感觸頗深:“以前沒有手機,與家人聯系只能寫信或是到電話亭用IC卡打電話,現在用微信視頻就方便很多,而且交通越來越發達,乘動車或坐飛機也大大縮短了回家的時間。” 顏明亮祖籍安徽,19歲時就來到廈門務工,是地道的外來人員,而后因戶口遷入成為新廈門人。2000年,他加入外來青年文學社,開始關注外來人員在廈工作、生活、權益等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廈務工人員為了生活,不得已與孩子分離,應該常回家看看孩子,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溫暖,讓親情時時留在孩子的心中。 [專家觀點] 從根本打造“家”的守護網 福建金海灣律師事務所的鄭志寧律師認為,《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的出臺,通過立法的方式,以國家強制力的手段解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使得留守兒童的解決及處理有法可依,對于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將有著積極作用。 “此項政策的出臺,核心是在構建一個多元互動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與關愛體系,明確了多個服務主體的責任。”集美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姚進忠表示,政策的出臺突出強化了家庭保護與關愛的核心意識,引導家庭從家庭理念和儀式感上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需要,從根本上打造“家”的守護網。同時,在社會關愛體系中,強調了社會工作等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與引入,增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的專業色彩,借助專業力量推動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為,提升關愛與保護的水平與質量。
|
相關閱讀:
- [ 11-20]二胎時代 如何為孩子的房間做打算?請看這篇“技術帖”!
- [ 11-18]用炫彩燈吸引學生趁機擄人?原來是10歲孩子在撒謊
- [ 11-18]“擄孩子”傳言廈門瘋傳 “熊孩子”引全城恐慌
- [ 11-15]廈門湖濱南路一居民樓起火 消防人員冒煙破門救出老人孩子
- [ 11-15]孩子手捧臟鞋保姆照樣喂飯 寶媽氣得從北京趕回廈門欲起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