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本網原創 > 正文

果蔬種植成增收途徑 湖南廖家村變旅游"打卡地"

2018-12-04 22:29:19賴泳源?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夏菁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果蔬種植成增收途徑 湖南廖家村變旅游"打卡地"?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全國網媒湖南行走近廖家村,探訪村民脫貧摘帽的故事,感受村里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賴泳源 攝

東南網12月4日湖南永州訊(通訊員 賴泳源)在國家級森林公園陽明山腳下,一片片翠色欲滴的蔬菜果園蔓延開來,其中有百香果、葡萄、酥脆棗、蘆筍等,令人目不暇接。這里是湖南雙牌縣麻江鎮廖家村,2017年,整村實現脫貧摘帽。12月4日下午,由中央網信辦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扶貧辦、湖南省文旅廳、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在線承辦的“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全國網媒湖南行走近該村,探訪村民脫貧摘帽的故事,感受村里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

廖家村位于雙牌縣麻江鎮中部,共有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65人。這里林地多,耕田少,百姓外出務工比例大。未脫貧之前,留守村民大多以種植水稻為生,微薄的收入往往就是一家人生活的來源。

2015年,湖南省林業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廖家村,村民們的生活開始轉變。土地整理、新建村活動中心和幼兒園、修建橋梁、美化麻江河風光……多個項目陸續開工,一場“大手術”過后,村里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觀。

基礎設施改善了,村民脫貧增收還需要產業的帶動。幫扶工作隊對村里的林地以及耕地進行了科學化集約管理,并根據不同性質的土地,實行流轉、承包、租賃等進行開放利用,搭建村集體經濟。同時,依據村里的條件,開始種植蘆筍、酥脆棗等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并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聘請村民協助栽種。

產業發展了,還要解決農村產業空心化和市場跟風等難題。據雙牌縣委副書記、縣長肖質彬介紹,廖家村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摸索出了“個體跟著集體走,集體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本地優勢走”的“三跟三走”產業發展模式。立足本村優勢資源,瞄準市場比較優勢,整合現有村集體產業注冊成立種養合作聯社(企業)1家,個體合作社自愿選擇加入合作聯社,合作聯社為入社個體提供種苗、技術、品牌、營銷、冷儲等統一服務,以保障性價格保障個體利益。

廖家村的百香果種植地沿麻江畔分布,幫助村民增收致富。賴泳源 攝

“廖家村通過統一包裝品牌、加強市場運作,實現小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產業對接。”肖質彬表示,村集體將基礎設施項目、一事一議資金、符合政策要求的各類獎補資金及土地流轉政策向產業集中,產業發展到哪,服務跟進到哪,實現要素保障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

通過不斷發展,廖家村逐漸形成了“支部+公司+農戶+基地”及“合作社+農戶+基地”運營模式,擁有注冊村辦企業1家、專業合作社7家,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星級農家樂1家、村集體產業4個,建成連片蔬菜水果產業帶3公里,共發展美國黑提500畝、百香果300畝以及蘆筍、酥脆棗、葡萄柚等果蔬350畝。產品暢銷周邊地區,甚至廣東廣西的客商也前來采購。

“我們家五口人,就靠三畝水田的幾千元過日子。”54歲的村民蔣云權說,之前的生活過得緊巴巴。在村里的幫助下,短短一年時間,他就通過種植葡萄實現了脫貧。

現在,他一鼓作氣種植和養殖了45畝百香果、50多畝小龍蝦與荷花魚,僅今年就有十多萬的收入。他指著池塘旁邊的三層新蓋小樓,樂呵地說他今年能在新房里過年了。

村里產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蔣云權的小兒子蔣兆建放棄了在永州市區的工作,跑回家開網店,幫助家里和村里銷售農產品。父子二人齊上陣,打通了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日子越過越紅火。

蔣云權一家人生活的變化,只是廖家村脫貧增收的一個縮影。僅2017年,全村農產品銷售突破1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上,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環境不斷改善,產業不斷發展,來村里旅游的客人也越來越多。“每逢周末,村支部前面都停滿自駕游的車輛,游客在村里采摘水果,還在村里享用農家飯菜。”廖家村支部書記唐林說,三年時間里,村里打造了以百香果、黑提、蘆筍、酥脆棗等為主的3公里果蔬產業帶,發展形成廖家村蔬菜水果旅游特色小鎮,每年吸引到村體驗、品嘗、采摘、觀光、旅游游客超5萬人次。

產業發展起來了,觀光旅游也發展起來了,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他們紛紛感嘆,生活越過越滋潤。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