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合力。圖為體驗航空航天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生們在試飛自己的小飛機。(記者 林銘鴻攝)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通訊員 任可 圖/市教育局供圖)現代化的廈門,連商店都可以是無人值守的,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數以萬計的老師從手機微信中走出來,堅持走街串巷的家校聯系方式——家訪。
這要從“三項主題”活動說起——從2007年起,廈門教育系統發起這一活動,“百名校長萬名教師進社區進家庭”其中主題之一。從那時起,除了老師常規家訪,廈門每年都要組織大規模的校長、老師進社區進家庭,俗稱“兩進”,到今年已經12年了。
今年的“兩進”已經從九月份正式啟動,目前還在進行。今天,我們為您揭秘廈門教育堅持“老土”的家訪的原因。
不久前,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初二學生王明鑫,在殿前的家里迎來了“局長老師”——廈門市教育局局長郭獻文。當天,他加入教師家訪的大隊伍中。這是市教育局今年派出的十支特殊小分隊之一。
市教育局副局長吳億年說,今年,市教育局派出10支小分隊,由委局領導和部分教育局機關處長帶領,利用周末,加入到進社區進家庭的隊伍中。
有人問他們:你們不是校長、老師,去家訪有什么用?吳億年說,主要是為了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傾聽社區和學生、家長心聲。
吳億年說,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只有學校、社區和家長形成共同體,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原因1
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共同體
當天,湖里區教育局局長吳雪慧、廈門六中校長歐陽玲、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校長胡劍豪也加入了郭獻文帶領的小分隊。應該說,四位教師出身的局長、校長示范了教科書式的家訪。
王明鑫是位外來娃,從小跟父母來到廈門,通過積分入學上小學,派位上了中學,一家人過得平凡而幸福。不料,去年,男孩遭受重大打擊:他的媽媽突發疾病去世。因此,當郭獻文一行跑上五樓,來到出租屋時,看到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少年和他養的烏龜。
郭獻文不動聲色地告訴他,來的路上,你們老師一路上都在夸你呢!說同學叫你“明星”。
少年忍不住微微一笑。
家訪從噓寒問暖開始,問了完成作業時間,晚上睡覺時間,愛看書嗎?學習有長短腿嗎?郭獻文告訴王明鑫,現在中考和高考改革的一個趨勢是要全面發展,特別是中考,不能有短板。
少年終于打開話匣子:晚上做作業大概花一個多小時,一般十點就睡了。他得到局長校長表揚,大家告訴王爸爸,看來孩子學習效率很高,習慣也好,不用太發愁。
郭獻文小心地避開媽媽的話題,只是問王爸爸:家里還有什么需要學校幫助的嗎?吳雪慧則告訴王爸爸:孩子以后上高中、大學,如果遇到什么困難,可以再和學校聯系,我們一定會幫助他。
倒是王爸爸自己提起了妻子,王媽媽生前在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義務維持交通,她突發心梗后,學校師生為她捐了十余萬元。王爸爸告訴大家:我告訴孩子,這個城市很溫暖,你以后要回報它。
他說,學校老師給孩子很多關照。郭獻文則告訴他:這是相互的,說明你們也十分支持學校工作——學校和家庭只有形成合力,勁往同一個方向使,而不是相互拆臺,孩子才會順利成長。
郭獻文向大家介紹了他九月份到北京參加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郭獻文(左四)到廈門六中學生家里家訪,傾聽學生家長的講述。(記者 何炳進攝)
原因2
了解孩子異常表現背后的家庭原因
在仙岳路廈門六中高三學生趙翔宇家里,高大帥氣的少年向教育局局長抱怨說,“都很好啦,就是我的七大姑八大姨經常給我壓力。”
趙翔宇也是外來娃,趙媽媽說,她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考上大學,常常幫忙敲邊鼓。
郭獻文對趙媽媽面授機宜:從老師那了解情況看,孩子很懂事,自己想讀書,也有奮斗的目標,對于這樣的孩子,大人就不要給太多壓力,有時反倒不好。
某種角度看,這位教育局局長的家訪,只是“重操舊業”——二十多年前,當郭獻文還是集美中學和廈門一中老師時,他是騎著自行車到學生家里家訪。
郭獻文說,當時沒有電話,更不可能有手機,有些學生家太偏僻了,單是找到家里就要一番波折。
如果說過去的家訪是因為通信不發達,那么,在今天,QQ、微信等無網不在,老師要聯系家長,只要觸摸屏幕就可以,為什么廈門市教育局還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掀起“校長老師進社區進家庭”?
郭獻文說,任何一個孩子表現不好,都是有原因。老師深入到學生家庭,實地察看,有助于他們了解到孩子異常表現背后的原因。
王明鑫的班主任葉穎娟贊同郭獻文的看法。這位班主任和她的同事每年都有家訪的任務,譬如說,初一年新生入學,他們必須把所有學生都家訪一遍,之后每個學期,每位老師至少要家訪10人次。
她說,這可糊弄不了,每學期都有計劃,不僅班主任,科任老師也要。
這位廈門一線普通老師說,當老師真的很累,但是,家訪的確是微信和QQ無法代替的。
她說,“你只有走到學生家里,才會知道,他有沒有兄弟姐妹,家里有沒有老人幫忙。”這些信息很重要嗎?葉穎娟說,例如,有些孩子突然情緒出現反復,當你在他家看到他剛剛出生不久的二胎弟弟時,你就會明白了。
她說,有的家庭一家五六口,租住在一間房間,有弟弟妹妹,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無法專心做作業,當老師的,就要替他想辦法,讓他盡可能在校完成作業,或提醒父母:孩子學習時不要讓弟弟妹妹來搗亂。
原因3
家訪可以融洽家校關系
郭獻文還告訴年輕的老師,家訪還可以融洽家校關系——老師到家里,家長會覺得孩子受到了關注。人非草木,學生或許會覺得:老師這么愛我,我要更加努力。
他說,這是微信上簡單的幾句話無法做到的。
郭獻文說,我們走進家庭走進社區,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校長、老師也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共同把教育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
他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我們希望通過自己點點滴滴的努力,能盡可能接近人民群眾100%的滿意。
點擊
“三項主題”
活動
廈門教育系統“三項主題”活動指的是:一、師德建設;二、教師崗位大練兵;三、百名校長萬名教師進社區進家庭。
“三項主題”活動是廈門教育系統在2007年啟動,其實,原本是當年的工作重點,但是,它從2007年,“活”到現在。
郭獻文說,現在看來,它抓住了教育本質:師德教育和教師崗位大練兵,要培養“德藝雙馨”的教師,進社區進家庭,更是抓住教育本質:單靠學校是教育不好孩子,孩子的教育需要社區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般認為,不論是黨的十九大還是今年九月份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對教育提出要求,也都可以在“三項主題”中找到聯系。
人們還認為,這些年,廈門教育在福建省成為模范生,最大秘訣就是“三項主題”活動。
支教老師還把“三項主題”活動輸出到其他省市。
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校長胡劍豪說,我們的老師到寧夏、新疆或是西藏支教,也把廈門的“三項主題”活動帶到支教地,他們也利用節假日到學生家庭家訪。
數據
今年受訪學生
將達30萬人次
今年第十輪中小學教師進社區進家庭第一階段活動已于9月-10月開展,全市已有22000多名教師進家庭,受訪學生數約16萬人次,同時進社區916個。
“兩進”活動第二階段于11月-12月進行,預計全市還將有21000多名教師進家庭,受訪學生將達14萬人次,走訪社區將達755個。
據介紹,廈門有3萬名中小學老師。
鏈接
七種學生
必家訪
市教育局德育處說,在廈門,老師家訪已經成為常態,而且,是有“指標”的。譬如說,要求老師對新生全員家訪,即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和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家庭,老師都要“走透透”。
家訪不僅是班主任的事,廈門要求科任老師一學期也要走訪10位學生。
有七種學生家庭被列入必訪對象,即:
特殊家庭
(例如單親)
特困家庭
病殘家庭
行為偏差學生家庭
思想學業重大變化學生家庭
學習困難學生家庭
外來務工子女家庭的學生。
同步
家訪小分隊
還帶了“禮物”
十支小分隊走進了學校附近的社區。他們還帶了“禮物”——由市委教育工委印制的《大學習大宣講<黨員干部理論學習應知應會>》手冊。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林佳添說,這也是這輪“兩進”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林佳添說,教育系統的“三項主題”活動雖然已開展12年,但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都會結合新的形勢,融入新的內容,去年是“兩學一做三項主題再出發”,今年是“大學習大宣講三項主題再深化”,就是說要通過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向社區和學生家長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小故事
學校“伴讀天使”進社區
雙十中學有13個支部,每個支部都和街道、社區建立了關系,組織老師和學生到街道社區開展服務活動,而且內容不同。
譬如說,初中部的第一支部和中華街道合作,老師堅持每周六上午帶領學生志愿者參加“伴讀天使”志愿服務活動,面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開展學業輔導、第二課堂教學等結對幫扶的志愿服務;初中第四支部與華僑博物院共建合作,支部每周派黨員教師帶領12名學生志愿者講解員(中文講解和英文講解),負責華僑博物院兩個樓層的志愿者講解工作,已堅持開展近兩年。位于枋湖校區的高中支部,走進學校附近的禾盛社區,為社區孩子開設國學講座。
內向女生的轉變
葉曉華是翔安區實驗學校一名老師,上學年,她接手新的初二年班級,發現有一部分學生來自單親或者離異家庭,她明白,這些特殊家庭會讓青春期孩子行為更加不同。她把這些孩子列為第一批家訪對象。
這些孩子大部分人的家散落在離學校較遠的村里,葉老師利用每周五下午放學時間,和同事一起家訪,她通過和媽媽之間瑣碎的話題初步建立了這些特殊家庭對新班主任的信任。
這個暑假,她冒著炎熱,投入新一輪家訪,迎接初三年到來。在一名性格內向女生家里,她的媽媽突然提及,孩子讀四年級時,才轉學到小學部,置身在陌生的環境中,缺少熟悉的朋友,女兒變得越來越沉默。
葉曉華記住了這個細節,新學期時,她特意安排一位外向的孩子和女孩同桌,開學幾周后,這位女生的媽媽特地發信息給葉老師說,孩子這學期變化很大,她能感受到孩子比以前積極上進了。葉老師也關注到了這位女生開始愿意主動和學科老師交流她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聲音也洪亮多了。
葉曉華說,走進家庭,不僅看到的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日常行為表現,更為日后的班級管理,走進孩子的心里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八次家訪的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家訪都皆大歡喜。一所市直屬學校一位老師的家訪記錄本充滿了無奈:班上一位孩子,“一言不合”就不去上學,父母也寵著他,因為他們認為他冰雪聰明。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科任老師家訪了七次,但是,收效甚微。
本學期,老師們進行第八次家訪。家訪登記表記載了在孩子家里,老師是如何使出渾身解數,動員孩子回學校上學:他們向他表達老師和同學對他返校的期待,還努力找出他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聽說他喜歡國際象棋,老師們馬上告訴他:學校社團也有哦,他擅長的跑步接力也要開始了。
口干舌燥說了半天,小男孩表示可以考慮到校一事,老師們趕緊表示,會有小禮物歡迎你哦。小男孩一口答應要去上學,還和老師擊掌約定第二天學校見!
第二天,孩子沒有出現在學校。記錄本上寫著,家訪還得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