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何昊霖 攝 東南網12月10日廈門訊(通訊員 孫祎妮 陳宇忻 何施詩)12月8日至9日,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研討會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共30多名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參加研討。 “學術話語是一個國家、民族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方式。”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曾峰表示,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是一項系統工程,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連接學界與業界,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建構與推動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及其國際傳播,共同描繪客觀、準確、健康、積極的中國國際形象。 杭州師范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施旭認為,中國學者需要從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與品德中提煉出與西方對話的概念;要關注中國現實,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進程,從中提煉出中國經驗;要進行能夠回應與滿足中國社會需要的知識生產。同時,除了與西方中心國家交流之外,也要積極地與拉美、非洲等地區進行交流,從而加強在中國學派在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的議程設置能力。 “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實則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播,也可以界定為是一種新的知識生產。”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分會副會長姜飛認為,在全球信息傳播技術不斷升級,全球傳播格局面臨重組的當下,中國應當積極地“向東看、向南看”,尋找新知識生產的起點,建構打破西方霸權的全球傳播生態。 研討會期間,與會嘉賓們通過主題報告的形式就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謝清果,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王桂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季芳芳等先后就本次研討會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此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與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華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辦。 |
相關閱讀:
- [ 12-04]全國高校教學督導、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建設學術年會開幕
- [ 11-20]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建院35周年 校友齊聚交流學術
- [ 11-17]福建省口腔醫學會學術年會開幕 “口腔數字化”成熱點
- [ 11-06]絲綢之路文獻遺產保護和利用國際研討會開幕式暨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成立儀式舉行
- [ 10-29]“跨界與創新”學術沙龍昨舉行 兩岸戲曲人聚廈談跨界
- [ 10-23]2019年廈門理工學院將首招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 [ 10-22]廈門首次為本地文史專家出版學術成果
- [ 10-18]騙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細胞“學術大牛”走下神壇
- [ 10-15]2018年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學術活動周暨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大會舉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