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三通”即生活 記者 李惠萍 “這十年來,兩岸‘三通’對于兩岸關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廈大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教授告訴記者。 對兩岸同胞而言,“三通”中最讓人“有感”的是“通航”。而直航是步步為營慢慢實現的:從“試點直航”、“小三通”、臺商春節包機、客運包機節日化,到福建和澎湖“貨運直航”、周末包機常態化,再到兩岸空中直航海上直航……走向對岸的民眾絡繹不絕,“兩岸一日生活圈”終于成型。 兩岸直郵也是同理。十年來,郵政小包、包裹、速遞業務等以往不能辦理的業務全面通行,帶來的不只是便利,還有商機。譬如說,大陸電商迅猛發展,臺灣民眾沒有錯過。 至于兩岸通商,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便一直以單向貿易的不對等方式進行,大陸商人幾乎沒法到臺灣投資。兩岸兩會恢復商談后達成共識,臺灣方面做出了開放的許可,這些年來,盡管臺方諸多限制條件依然存在、陸資赴臺成績不如人意,但畢竟,“門”已打開。 對于“三通”的意義,張文生教授看得更為深遠,他說:“兩岸‘三通’促進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的正常化,不僅僅方便臺灣同胞來大陸,也開放了大陸同胞到臺灣去,大陸游客、學生、專業人士都可以直接去臺灣,極大地方便了兩岸人員交流。同時,也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系,使兩岸合作的內涵更加豐富,兩岸融合越來越快。比如說,在兩岸婚姻家庭方面,以前主要是大陸新娘去臺灣,現在有不少臺灣新娘嫁過來。‘三通’使兩岸交流從單向轉為雙向,加強了兩岸合作,促進了互相了解,兩岸貿易額增長也很快,去年兩岸貿易額達到約1994億美元,今年可能突破2000億美元。” 可以說,“三通”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十幾年前,記者托外圖臺灣書店預購一本臺版書,收到已是半年后,而今在網上買臺版書,從臺灣寄到廈門不過三天——這個小細節,便能體現出“三通”帶來的改變。 “三通”一晃已十年,對于遍布鷺島的臺灣商品,以及來廈工作、學習、生活的臺胞,廈門市民已司空見慣,這是“三通”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最真實的意義,它“潤物細無聲”,已經內化成生活本身。 |
相關閱讀:
- [ 12-14]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廈門閉幕
- [ 12-08]海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昨日揭牌 第五屆海滄兩岸義工嘉年華同期舉行
- [ 12-07]不忘初心傳遞愛 第五屆廈門海滄兩岸義工嘉年華舉行
- [ 12-06]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服務體系昨日簽約
- [ 12-06]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凸顯平臺作用 致力兩岸融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