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十年 廈臺越走越近
廈門日報訊(記者 詹文)十年前的今天,兩岸上演了“銀燕展翅、百舸爭流、鴻雁傳書”的一幕——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實施,開啟了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截彎取直的空中、海上直航,縮短了兩岸民眾的距離,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動大潮。
十年來,作為大陸對臺最前沿、對臺工作的“橋頭堡”,廈門不斷先行先試,不斷擴大“三通”的外溢效應,廈臺往來呈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的嶄新局面。如今,廈門已成為臺胞在大陸工作創業、居住生活的溫馨家園。
鏡頭回放
直航那天在廈臺商歡天喜地
2008年12月15日10時,船長陳福鎮站在廈門港,接過直航船舶出港許可證,開始了一趟被載入史冊的航行——“盛達2”輪駛向對岸的高雄港,兩岸“三通”廈門航點(廈門港是大陸6個首航港口之一)直航序幕正式拉開。與之前相比,直航航線不用繞行香港等地中轉,實現截彎取直,廈門港到高雄的航運時間從33小時縮短到8小時。
同日,廈航MF885航班從杭州蕭山機場滿載起航,這是兩岸往來截彎取直后從北線飛抵臺灣的第一架飛機,廈航兩岸常態包機也正式啟動,并新增福州、杭州兩個分公司基地為包機航點。
廈門成為大陸方面8個郵件封發局之一,全面啟動兩岸函件、包裹、特快專遞及郵政匯兌業務。以前通過中轉要半個多月才能到的郵件,現在三四個工作日就可到達。
十年后,廈門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謝蒼發依然記得當時在廈臺商的激動之情,“我們都在那邊鼓掌,歡天喜地。”
人員往來
廈門成為兩岸往來最便捷通道
廈門港擁有廈金直航航線、廈臺客貨滾裝航線和廈臺直航貨運航線,十年來,客貨量保持穩步增長。廈門已成為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臺胞出入境人數最多的黃金通道。
“客貨并重”的廈臺客貨滾裝航線于2009年9月開通,在廈臺之間實現“夕發朝至”。廈門港務集團和平公司有關人士直言,這條航線的貨物增量尤為明顯,每年從廈門口岸進出的貨物已超過1萬個標箱。近一兩年,兩岸大型貨物,比如臺灣整條生產線、大陸大型機械設備,很多都走該航線。
“三通”后,從廈門乘航班前往臺北、高雄,只需不到2小時。作為兩岸空中航線主要承運商,廈門航空目前每周從福建飛往臺灣的航班達到26班。十年來,廈航承運了超過200萬人次往來于兩岸之間。
同時,廈門對臺旅游龍頭作用更加凸顯。廈門率先成為福建居民赴金馬澎旅游試點,設立了大陸首家臺資旅行社,海峽雙向旅游熱點口岸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1年10月,“海洋神話”號國際郵輪以廈門為出發港,以臺灣基隆和臺中為訪問港,最后在香港靠岸,首次實現連接大陸與港臺的郵輪直航。2008年大陸居民經廈門口岸赴臺游人數為1.6萬人次,2010年增至16.5萬人次,之后快速升溫。臺灣地區11個縣市和臺灣觀光旅游總會等16個民間協會在廈門設立旅游代表處,數量居大陸之首。
經貿合作
廈門已成對臺經貿重要口岸
直接“三通”還使兩岸企業加快了投資的腳步。2009年6月底,大陸資本獲準赴臺投資,兩岸雙向投資得以實現。謝蒼發評價說:“兩岸創業投資進入愈加火熱的時刻。”
2008年年底,廈航在臺灣成立辦事處,成為第一家在臺灣設立辦事處的大陸航空公司,一年多后,廈航臺灣分公司正式成立。僅隔數月,廈門國貿集團在臺灣的辦事處正式掛牌。
如今,廈門已成為對臺經貿的重要口岸:廈門是大陸從臺灣進口水果、酒類、大米、圖書及聲像制品的最大口岸,廈門口岸的臺灣食品類進口貨物批次占大陸進口總批次的50%左右;廈門成為臺商投資大陸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計批準臺資項目6106個,累計實際使用臺資103億美元,臺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0%左右。
兩岸融合
惠臺措施助力同胞融合發展
兩岸“三通”的外溢效應正在不斷擴大:廈臺往來邁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嶄新時代,實現了“兩岸一日生活圈”,促進同胞融合穩步發展。
臺胞在廈門創業、就學、就業、居民待遇、參政議政等方面的權益保障機制越來越完善健全。今年以來,廈門率先全大陸推出“惠臺60條”,并推動落地兌現,成效顯著。從居住生活到就學就業創業,同等待遇的實施,進一步加大了廈門對臺胞的虹吸效應。
近半年來,廈門新認定臺資高新技術企業37家,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收企業所得稅,給予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專項經費補助已經達到了1000多萬元;對市級臺資企業技術中心資助金額已達到320萬元;東亞機械成為廈門首家享受土地出讓合同按成交價70%優惠的臺資企業;福建省首家臺資獨資演藝企業和3家臺資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入駐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
此外,廈門今年協助500余名臺灣學生在廈門實習見習,設立了臺灣中小學學生獎學金;各市的鄉鎮街道和涉臺調委會均可為臺胞臺企提供免費的人民調解服務;首批15位臺灣青年入住市級公共租賃住房,66名臺胞在當地擔任社區主任助理,千余名64歲以上的臺胞享受了市內公共交通的優惠便利。
十年廈臺交流
廈門成績亮麗
直航直郵
截至2017年,廈門口岸臺胞出入境約2000萬人次,居大陸首位。
截至2017年,經廈門口岸赴臺旅游累計188萬人次,占大陸居民經福建口岸赴臺旅游的80%左右。
十年間,廈門港的兩岸航線貨物吞吐量累計達1.2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累計達347.74萬標箱。
截至今年10月底,“中遠之星”輪累計運營865個往返航次,運送旅客437996人次,集裝箱76488標箱,鮑魚等生鮮貨物1705噸,各種車輛1557部,以及海運快件1309標箱。
兩岸貿易
自2009年至2018年11月,廈門關區累計進口臺灣水果22.4萬噸,價值23億元人民幣。最主要的進口臺灣水果是菠蘿,進口量為11.8萬噸,價值10億元。廈門進口臺灣水果占全大陸比重增加到80%以上,占臺灣出口總量的60%。廈門口岸連續10年保持大陸進口臺灣水果最大進口口岸地位。
截至2017年年底,廈門對臺進出口貿易累計達5541億元人民幣,約占全省累計對臺貿易總額的55%左右。
同胞融合
截至目前,官任、興隆等30個社區分別聘請30名臺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近200名臺胞獲評臺灣特聘專家和專才,184名臺籍空姐入職廈航,百余名臺灣教師在廈任教,800余家臺商個體工商戶在廈經營。
【親歷者說】
關鍵(廈門航空有限公司737主任機型師):
駕機飛越海峽時頓覺對岸不再遙遠
記者 徐景明
提起十年前駕駛客機飛越海峽的那一刻,廈航737主任機型師關鍵至今記憶猶新:“我從無線電里聽到臺北航空管制員的聲音時,心里非常感慨和激動。兩岸終于實現空中直航,我就是親歷者、見證者。”
十年前首航時,關鍵時任廈航757機隊經理,得知自己要飛首航時,他覺得非常光榮。而公司上下也非常重視,特別派出當時載運量大、舒適度高的波音757機型執飛。
關鍵和臺北航空管制員對話,全程使用英語,沒有太多工作外的交流,但那一刻仍讓他難忘。“一個多小時的航程,將兩岸同胞的心拉得更近,完全沒有了那種‘對岸很遙遠’的感覺。”關鍵說,航班落地后,臺灣海基會人士專程到機場歡迎,儀式很隆重。一些在機場迎接親友的臺灣同胞說,就一個多小時,兩岸真的很近。
十年間,廈航承運了超過200萬人次往來兩岸,相關航班客座率一直保持高位運行,關鍵也發現了一些變化:一開始,乘坐航班的多是臺胞,有的到大陸經商,有的趁節假日回大陸探親祭祖,過了幾年,大陸旅行團變多了,而公司飛臺灣的航線也越來越密、航班越來越多。
王勝平(閩臺輪渡有限公司船管部經理):
按兩岸同胞習慣改造“中遠之星”
記者 徐景明
作為距臺灣最近的大陸主要港口之一,廈門港對臺航運形式最豐富,擁有大陸唯一兩岸客貨滾裝航線,而該航線是“三通”后開辟的,閩臺輪渡有限公司船管部經理王勝平完整經歷了該航線的籌備期和運營期。
他說,“三通”后,廈門有關方面認為,應該積極開通既能運貨,又能載客,還能運汽車的客貨滾裝航線。“廈門遠洋根據集團指示,迅速物色合適的船舶,最終選擇了名為‘PANSTAR’的二手客滾船,更名為‘中遠之星’,投入航線運營。”
“中遠之星”輪的各項指標十分優秀,堪稱一艘“小郵輪”,可容納集裝箱256標箱(85個冷箱位),還可供150輛汽車停放。“購入時,內部裝修是日式風格,榻榻米房間比較多,為了適應兩岸同胞的習慣,我們改造了部分房間,變成帶床的、上下鋪的。”王勝平說,“首航時,乘客對這艘船評價很高,也對夕發朝至的航線安排非常滿意,尤其是旅行團,他們通過‘中遠之星’來往兩岸,能省下兩個晚上的房費。”
十年間,“中遠之星”輪穩定經營廈門-基隆、廈門-臺中和浙江大麥嶼-基隆航線,近幾年來,各方深度挖掘“中遠之星”輪的優勢,運載水果、海鮮等對時效要求高、附加值高的產品。王勝平介紹,隨著兩岸電商的快速發展,“中遠之星”輪還承擔了兩岸快件運輸,包裹來往兩岸只需要十幾個小時,運費只需要航空的八分之一。
吳家瑩(廈門臺商協會會長):
兩岸同胞的愿望已經一步步實現
記者 詹文
扎根廈門二十多年的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回憶起十年前的“三通”直航,想起的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兩岸‘三通’帶來許多變化,我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深有感觸。”
吳家瑩說,過去兩岸“不通”時,從臺灣到大陸需要七八個小時,這不僅僅是時間上的距離,更多的還是心靈上的距離。“三通”的實現,讓“兩岸一日生活圈”變成現實,兩岸民眾的交流交往更密切,更多的兩岸同胞往來兩岸,給雙方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進一步密切了兩岸同胞往來,拉近了兩岸同胞的感情距離,兩岸同胞的愿望已經一步步實現。
“‘三通’還促使兩岸擱置爭議,消減敵意。”吳家瑩說,兩岸和平統一是大勢所趨,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三通”的實現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兩年來,兩岸關系遇到一些阻力,但在兩岸主流民意支持“九二共識”的大背景下,任何阻力都阻擋不了兩岸前進的腳步,相信兩岸關系的明天會更好。越來越多的交流合作,一定會為兩岸同胞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造福兩岸。
康火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廈門市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
發揮廈門地緣優勢提升通郵效率
記者 許曉婷 通訊員 林菁
“通郵前,廈門發往臺灣的郵件每天不過幾十件。通郵后,海陸空郵路全面暢通,光是航空線,每天從廈門發出去的郵件就有200至500件,寄送時間縮短至幾個小時。” 2008年12月15日,廈門成為大陸方面首批實現對臺直接通郵的封發局之一,時任廈門市郵政局函件分局、投遞分局局長康火燦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如今已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廈門市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的康火燦介紹,2009年5月,廈門與金門建立海陸空郵件總包直封關系,大大提升了郵件運輸效率。2011年5月,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兩岸速遞業務”正式在廈開辦。2014年7月,承載著首單臺灣海運快件的“中遠之星”抵達廈門國際郵輪碼頭,僅需4小時的清關驗放時間,639件快件就發到市民手中……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出臺,切實促進兩岸通郵的便利化。
“從單向的民間通郵、雙向的非正式通郵,到雙向、直接通郵,再到業務的全面細化升級,兩岸同胞的心越來越近。”康火燦直言,廈門與臺灣直郵持續朝著更快捷便民的方向發展,對促進兩岸政治經貿往來、拉近兩岸親緣關系、提升民生福祉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2月,隨著海關工作人員直接駐點市對臺郵件處理中心,對臺郵件總包進一步實現了一站式通關辦理,只需2小時,快件便可飛抵千家萬戶。開辦至今,該中心共受理兩岸進出快捷郵件26466件。“廈門再次發揮了特有的地緣優勢,不僅進一步提升廈臺通郵效率,也切實強化鞏固了兩岸通郵關系,對兩岸密切交流來說意義重大。”
記者手記
“三通”即生活
記者 李惠萍
“這十年來,兩岸‘三通’對于兩岸關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廈大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教授告訴記者。
對兩岸同胞而言,“三通”中最讓人“有感”的是“通航”。而直航是步步為營慢慢實現的:從“試點直航”、“小三通”、臺商春節包機、客運包機節日化,到福建和澎湖“貨運直航”、周末包機常態化,再到兩岸空中直航海上直航……走向對岸的民眾絡繹不絕,“兩岸一日生活圈”終于成型。
兩岸直郵也是同理。十年來,郵政小包、包裹、速遞業務等以往不能辦理的業務全面通行,帶來的不只是便利,還有商機。譬如說,大陸電商迅猛發展,臺灣民眾沒有錯過。
至于兩岸通商,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便一直以單向貿易的不對等方式進行,大陸商人幾乎沒法到臺灣投資。兩岸兩會恢復商談后達成共識,臺灣方面做出了開放的許可,這些年來,盡管臺方諸多限制條件依然存在、陸資赴臺成績不如人意,但畢竟,“門”已打開。
對于“三通”的意義,張文生教授看得更為深遠,他說:“兩岸‘三通’促進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的正常化,不僅僅方便臺灣同胞來大陸,也開放了大陸同胞到臺灣去,大陸游客、學生、專業人士都可以直接去臺灣,極大地方便了兩岸人員交流。同時,也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系,使兩岸合作的內涵更加豐富,兩岸融合越來越快。比如說,在兩岸婚姻家庭方面,以前主要是大陸新娘去臺灣,現在有不少臺灣新娘嫁過來。‘三通’使兩岸交流從單向轉為雙向,加強了兩岸合作,促進了互相了解,兩岸貿易額增長也很快,去年兩岸貿易額達到約1994億美元,今年可能突破2000億美元。”
可以說,“三通”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十幾年前,記者托外圖臺灣書店預購一本臺版書,收到已是半年后,而今在網上買臺版書,從臺灣寄到廈門不過三天——這個小細節,便能體現出“三通”帶來的改變。
“三通”一晃已十年,對于遍布鷺島的臺灣商品,以及來廈工作、學習、生活的臺胞,廈門市民已司空見慣,這是“三通”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最真實的意義,它“潤物細無聲”,已經內化成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