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鸕鶿飛 藍天常駐空氣清 集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多管齊下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水平,造就生態高顏值 杏林灣水域是廈門僅有的城市淡水濕地,被喻為廈門的“西湖”。 (楊輝目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應潔)數千只鸕鶿翱翔園博苑、杏林灣——上周,這一壯觀的場景頻頻被市民拍到,刷爆廈門人的“朋友圈”。鸕鶿是一種大型的食魚游禽,根據相關部門統計,今年來廈過冬的鸕鶿比往年更多一些,這個月保守估計有3000多只,而往年一般是2000多只。專業人士說,大批鸕鶿的光臨,與這幾年園博苑水質變好及杏林灣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很大的關系。 杏林灣生態環境的不斷升級,是集美區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集美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低耗能、低污染的產業,重點打造機械裝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游業、現代物流業、新材料產業、都市現代農業等產業鏈群,進行產業“生態轉型”。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集美以打造“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為目標,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水平,讓人文集美的宜居品質和營商環境更上一層樓。 修復生態 杏林灣成為一道“看不夠”的生態風景線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大觀園”園博苑,是廈門的地標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環繞著園博苑的水體—面積7.2平方公里的杏林灣水域,是廈門僅有的城市淡水濕地,被喻為廈門的“西湖”。 過去,由于上游生活污染源、養殖污染源和工業污染源,一度造成杏林灣水域的水質“不盡人意”。為讓杏林灣水更清、景更美,集美強力推動杏林灣水域整治和景觀提升,通過上游流域整治、排污口截污、污水再生處理站建設以及濕地景觀和濱水休閑帶打造等項目,讓杏林灣的顏值不斷提升。 在杏林灣沿灣分布著幾十座污水處理站,這些處理站不僅能“吞進”污水,還能“吐出”達到地表水準四類標準的再生水,回用于周邊市政綠化、澆灌及道路噴灑。 在杏林灣大橋以北、后溪水閘口附近,一個全程運用海綿技術的大型濕地公園——杏林灣濕地公園正在加快建設,目前基本完成一期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濕地公園相當于為上游流入杏林灣水體加裝一個“凈水器”,可以實現調蓄雨水、生態修復等功能,并規劃有親水體驗、兒童游樂、康體慢行區等區域,為市民打造休閑、賞景、鍛煉好去處。去年,杏林灣濕地公園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重要濕地名錄。 對集美人而言,杏林灣是一道“看不夠”的生態風景線。環繞杏林灣,一條超過20公里的自行車道、步行道已經形成。位于杏林灣上的“最美水上自行車道”,更是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標。杏林灣還多次作為國家級賽艇賽事的舉辦地,獲得了包括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王石在內的各地賽艇好手的紛紛點贊。 |
相關閱讀:
- [ 12-16]廈門集美一男子佯裝在寺廟內打掃 盜竊尼姑的手機
- [ 12-14]集美工業學校首屆校園讀書節啟動 校園內書聲瑯瑯
- [ 12-14]集美區召開2019年工作務虛會
- [ 12-14]集美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美術作品展展出
- [ 12-14]用耳朵“看電影”:詮釋集美別樣的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