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時政 > 正文

櫛風沐雨四十載 改革開放40年廈門同安區發展紀實

2018-12-17 08:20:52吳耀東?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窮鄉變富壤 綠色發展帶動百姓富生態美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1986年4月7日,在廈門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前往全市最偏遠的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習近平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即山上植樹造林,山下種果種茶,發展多種經營。

這一思路,指導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的綠色發展之路。如今,這兩個村子都“窮鄉變富壤”,山上造林“戴帽”4100畝,山下發展茶園6000多畝,打造“一村一品”。近五年,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翻番。

這一思路,為同安北部生態農業建設指明方向。1986年以來,同安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15.5萬畝、發展龍眼、茶葉等經濟林面積3.5萬畝、林相改造及林分修復造林5.5萬畝次。同安的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的36.3%提高到2016年的53.44%。

沿著習近平同志當年謀劃的方向,同安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行“富美同安”建設,勵精圖治,北部生態農業區初步建成廈門大特區的“后花園”和綠色屏障,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初具規模,集生產、生態、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功能初步顯現。

如今,同安農村窮鄉變富壤,舊貌換新顏,都市農業穩步發展,積極探索“公司+股份合作社+農民”等產業模式,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增至12個,“三品一標”產品達到24個;頂村村、軍營村、郭山村、白交祠村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頂村村和五峰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歲月更迭,有一種顏色歷經時間淘濾而愈顯珍貴,那就是綠色。作為全市森林覆蓋率最高、流域面積最大的行政區,近年來,同安區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率先全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全覆蓋,建立四大環保督察機制,實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進52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全方位開展流域治理、小石材綜合整治;6個鎮、70個村獲評“國家級生態鎮”“省級生態村”,同安區獲評“國家生態區”榮譽,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連續三年排名全市前列。

綠色發展帶動百姓富生態美,綠色生活折射美好圖景。

福祉惠百姓

在各領域書寫

溫暖幸福答卷

生病了,一個電話,家庭醫生就能上門,這是很多人夢想的場景。如今在同安,這樣的場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2017年同安區有16.79萬人簽約家庭醫生,簽約率45.39%,簽約覆蓋率居全市第一。通過簽約和預約服務形式,為社區家庭成員提供安全、有效、連續的基本衛生服務。無處不在、體貼入微的家庭醫生,得到了同安區群眾的交口稱贊。

居民擁有家庭醫生,只是同安區委、區政府改善民生的一個側面,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然惠及各個領域、各行各業,變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就體現在我們心之所往、目之所及、身之所至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

40年來,同安大力擴充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健全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區已形成了涵蓋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皮膚防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所的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絡,為全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人均平均期望壽命由1978年的63.34歲提高到2017年的78.05歲。

40年來,同安的學校樣貌變化日新月異,新建校硬件軟件設施及配套方面的提升,為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隨著同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為了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同安新建、改擴建眾多學校,2017年,同安區累計投入3.26億,完成31個教育項目,增加幼兒園學位1920個、小學學位6300個,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比例達98.7%,高考本一上線率完成市定任務的113.4%,常年保持“100%上大學”。

40年來,同安養老事業逐步向前,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目前,全區已運營4所社會養老服務機構、51所農村幸福院、55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等一批養老服務機構,全區擁有養老床位數1786床,每千名老年人擁有30.8床,實現社區(含村改居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全覆蓋。

40年來,同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推進,建成同安文體中心、梧侶文體中心、少兒圖書館等文體設施,鎮(街)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居)文化服務中心設置率與功能完備率均達到100%,統籌文化、教育、科技、廣電、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規劃建設,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綜合利用,有效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圈”,城鄉居民可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社會和諧,民生無憂,幸福可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