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5年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成立,其集合多家知名國企、上市公司的集裝箱碼頭資產,是近年來我國最大規模的港口資產整合,所屬碼頭岸線資源基本涵蓋廈門港10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碼頭泊位,無論從接待能力還是服務能力都堪稱一流水平,是廈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代表性事件。
在這次整合前,2012年廈門港全球排名第19位。2017年,廈門港全球排名第14位。五年里排名前進5位。
5年間,這家承攬廈門集裝箱業務八成以上的行業代表企業,正在圍繞打造“港口生態圈”這一核心價值穩步前行。2017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今年集裝箱吞吐量增幅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在打造“港口生態圈”的過程中,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所走的發展之路,緊密圍繞五大發展理念,與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方針同頻共振,有力推動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更為廈門千億現代物流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杰出貢獻。
高素質 智慧物流平臺獲科技大獎
依托平臺的智能閘口和遠程管理中心,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共計49個通道,也實現了集裝箱拖車過閘口的遠程管理,原本在狹小崗亭里工作的“藍領”工人,變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工作的“白領”。識別、驗殘、自動放行,全流程中人工智能參與度極高,將拖車通過時間從90秒縮短至26秒,顯著提升碼頭閘口通過效率。
打造“港口生態圈”,不是一紙空談,需要真抓實干。
去年,廈門港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獲“中國港口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獎項由科學技術部和國家獎勵工作辦公室共同批準設立,含金量很高。該平臺奪得這一獎項,依靠的是覆蓋面廣、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水平全國領先、經濟和社會效益高等諸多特點。
這個平臺,整合碼頭、船公司、船代、客戶、堆場、物流公司等港口物流六大服務領域的參與方相關信息資源,徹底打通“壁壘”,解決了信息不共享、效率不高的“痛點”。
“比如,之前一單出口貨物,從船代訂艙到裝箱運輸、進碼頭閘口,都要有設備交接單,它囊括船名、航次、箱號等重要信息。我們首先實現了交接單的電子化,讓‘人跑’變為‘數據跑’,而且一次采集全程共享。”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口岸辦公室今年發布的口岸“降本增效”18條建議中,就包括設備交接單電子化,而廈門港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在2年前就已率先實現這一功能。現在,該平臺已經實現全港物流信息無縫聯接,口岸通關時間縮短40%,每年可為港口物流生態圈參與方節約成本1.28億元。
同時,依托平臺的智能閘口和遠程管理中心,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共計49個通道,也實現了集裝箱拖車過閘口的遠程管理,原本在狹小崗亭里工作的“藍領”工人,變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工作的“白領”。識別、驗殘、自動放行,全流程中人工智能參與度極高,將拖車通過時間從90秒縮短至26秒,顯著提升碼頭閘口通過效率。
一等獎的取得,依靠的是“先聲奪人”和效益凸顯,而這恰恰反映出各方在“港口生態圈”這一核心價值下的通力協作,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廈門集裝箱碼頭資源整合工作后,所激發出的改革創新動能。
高顏值 一舉奪得“亞太綠色港口”稱號
五年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專注“油改電”技改,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使龍門吊變為了“零排放”的綠色設備。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碼頭共136臺龍門吊實現“油改電”,節約能源12905噸標煤/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834噸/年,節約成本4814萬元/年,當年的投入早已收回并帶來高額回報。
有資料顯示,在港口城市中,船舶和碼頭作業設備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各類污染物總量不容小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廈門不僅是港口城市,更是旅游會展城市,早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成立之初,保護廈門的碧海藍天就是這家國企的社會責任之一;去年,該集團發布環保宣言“油污不落地、污水零排放、垃圾有分類”,一年多來始終堅持貫徹落實。
數據顯示,五年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專注“油改電”技改,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使龍門吊變為了“零排放”的綠色設備。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碼頭共136臺龍門吊實現“油改電”,節約能源12905噸標煤/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834噸/年,節約成本4814萬元/年,當年的投入早已收回并帶來高額回報。
這,也成為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大力開展綠色港口建設的一個引子。圍繞著打造“港口生態圈”,近五年來,該集團大力建設船舶岸電系統,能夠讓靠泊在此的集裝箱船舶關閉燃油發電機;在碼頭辦公樓頂,大面積光伏發電系統持續為大樓空調供電;全電動巡邏車和電叉車、LED照明、污水處理站、空氣監測站一應俱全。
“港口不僅要為城市經濟做貢獻,同時要向‘綠色’要效益,帶動整個‘港口生態圈’產業鏈的節能減排與轉型升級。比如,廈門港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中的智能閘口,每年減少拖車等待油耗成本3449萬元,減排量不容小覷。”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榮譽紛至沓來:今年1月,廈門海潤集裝箱碼頭成功通過環境與能源管理體系雙體系認證,標志著該碼頭在環境和能源管理上實現體系化、制度化;前不久,廈門海潤集裝箱碼頭獲得“2018年亞太綠色港口”稱號。榮獲該稱號,說明廈門港集裝箱業務的綠色發展水平已居亞洲一流。
現代化 自主研發業界領先的橋吊遠控技術
橋吊遠控技術,即通過智能化系統,將原本的“坐在橋吊駕駛室里高空進行集裝箱裝卸”,變為“坐在辦公室里完成岸邊集裝箱裝卸”——顯示器上的畫面,是橋吊司機的高空視角;吊具緩緩下落,扣具對準集裝箱四個角的鎖孔、鎖死,再穩穩提升、裝上船舶。讓人驚嘆的是,這一套動作,均依靠計算機自動操控完成,人工只是偶爾參與微調。
同時靠泊作業兩艘20萬噸級世界最大集裝箱船,這在全球碼頭中都是少見的場景,但在廈門港,這已經是常態。
依靠高等級的現代化碼頭設施打造高效率的“港口生態圈”,是廈門港保持競爭優勢的一大法寶。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廈門集裝箱碼頭建設就始終保持適度超前;在進入新世紀,世界航運深度調整,船舶大型化、聯盟化運作愈演愈烈,而廈門港全球一流的接待能力,確保了船舶日夜進出、高效作業。
高等級碼頭建設是表象,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更注重修煉“內在”——近一段時間,該集團的橋吊遠控室,成為中外記者必須“打卡”的網紅采訪地之一。
橋吊遠控技術,即通過智能化系統,將原本的“坐在橋吊駕駛室里高空進行集裝箱裝卸”,變為“坐在辦公室里完成岸邊集裝箱裝卸”——顯示器上的畫面,是橋吊司機的高空視角;吊具緩緩下落,扣具對準集裝箱四個角的鎖孔、鎖死,再穩穩提升、裝上船舶。讓人驚嘆的是,這一套動作,均依靠計算機自動操控完成,人工只是偶爾參與微調。
這項技術,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帶來的變革是劃時代的。目前,產業工人的稀缺化,是集裝箱業的一大“痛點”,“一個成熟橋吊司機的培養,需要花費3-5年時間,且高空作業對人體的勞損也很大,很多司機五十歲就沒辦法再進行高空作業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而橋吊遠控技術,通過智能化系統輔助人工,將90%以上人工操作變為自動化操作,將司機從高空橋吊操作室解放出來,極大降低人工勞動強度,且培訓周期大大縮短,職業壽命延長,使“港口生態圈”后續發展的“兼容度”更高。
根據測算,假設一艘次船舶作業2000個標箱,需要20個橋吊和龍門吊司機,在高空臉朝下俯身忙上七八個小時,司機全程幾乎無休;而在遠控技術下,同樣的作業,只需要三分之一的人員,在辦公室里值守即可。
現在,這一系統的操作效率為每小時26個-35個動作,已經達到一個成熟橋吊司機的水平,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還有提升空間。
國際化 服務保障能力全球一流
今年7月1日,在延續集裝箱船舶服務承諾的基礎上,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進一步豐滿“港口生態圈”,提出《中轉服務保障計劃》,將確保集裝箱來廈門能夠順利中轉,不落下一個箱子、36小時內操作完畢,對標全球一流。
依托“一帶一路”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成立五年來,積極發揮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際集裝箱干線港、世界航運節點等諸多優勢,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有力推動國際化進程。
統計數據顯示,五年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535萬、729萬、779萬、810萬、823萬標箱,增速明顯,確保廈門港在2017年成功突破年1000萬標箱的歷史大關。
另一份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碼頭共經營航線147條集裝箱航線,通達世界44個國家的138個港口,其中“一帶一路”航線57條。
航商選擇廈門港,看中正是該集團積極建設的“港口生態圈”——2017年7月1日,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的一項新政策,引起世界航商的關注:該集團正式實施集裝箱船舶服務承諾。據悉,此承諾引入補償機制,惠及每年進出廈門港的數千艘集裝箱貨輪,該集團也成為全國第一家公開進行此類服務承諾的集裝箱碼頭企業。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服務承諾,包括船舶直靠保障、船舶作業效率保障、拖車進出場效率保障等多項內容,涵蓋了集裝箱船舶碼頭作業的幾個“最核心”領域——船舶運營,每一分鐘都是成本,且如果某一個船次的作業效率沒有達到承諾標準,可以提出賠償要求,這對于船公司來說是“單邊有利”、無異于真金白銀。
今年7月1日,在延續集裝箱船舶服務承諾的基礎上,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進一步豐滿“港口生態圈”,提出《中轉服務保障計劃》。“我們將確保集裝箱來廈門能夠順利中轉,不落下一個箱子、36小時內操作完畢,對標全球一流。”相關負責人說。去年,廈門港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38萬標箱,其中,中轉箱約為280萬標箱,這一舉措再次向貨主、航商發出信號——廈門港有著世界一流的服務能力。
2018年,廈門港自開港以來的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將超過一億個標箱。新時代,新征程。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將全力為打造高素質、高顏值、國際化、現代化的“港口生態圈”而努力奮斗。
港口發展新思考
打造“港口生態圈”
成為核心價值
集裝箱業務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廈門港人說,就是運貨。不過,經歷四十年的發展,對于這個問題,廈門港人從觀念和理解上都有了多輪思考。
這些思考,基于外部發展,也有內部革新。“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可以坐在家里等貨上門。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北有上海,南有廣州,海峽對岸有高雄,廈門處于一個強手如林的包圍圈之中,我們需要主動找市場,從內而外地進行改革,不能坐以待斃。”一位老港口人說。
在走市場化道路的過程中,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廈門港積極吸引外資,從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航線引入兩方面雙管齊下,使自身的接待能力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通達全球的航線也吸引貨源不斷集聚。彼時,“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全球化”成為發展價值觀,廈門港開始將發展視野放在世界版圖之中。
不過,吸引多方資金參加廈門港建設經營,雖然加快了建設步伐、大幅提升了港口通過能力,但也存在有限的港口資源被“群雄割據”的情況,不利于統籌協調、發揮港口最大效益,進而對高質量發展形成阻礙。2013年12月13日,廈門港再次領先全國,將新一輪對于核心價值的思考付諸實踐: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正式掛牌成立,打造“港口生態圈”也作為核心價值被提出。
“港口生態圈”,簡單來說,是圍繞碼頭這一核心“龍頭”產業資源,將“提質增效降本”的發展理念融入產業全鏈條之中,在各個環節要質量、要效率、降成本,進而倒逼廈門港實現整體提振,為廈門千億現代物流業挖掘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