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 避險中心成船員“臨時家” 建成后的高崎閩臺中心漁港成了漁船新的避風塢,也成了許多船員們避風期間臨時的家。每次臺風來臨前后,數百船只從四面八方匯聚至此,閩臺漁輪避風港管理處作為避險中心的管理單位,做好防臺風物資的準備,服務人員安全撤離、安置,一切工作熱鬧而有序。 每年防臺風期間,高崎閩臺中心漁港承擔著廈門、漳州、廣東、香港、臺灣等周邊地區漁船以及廈金、廈鼓、廈漳航線客輪、游艇的停靠避風。每次進港避風船舶可達600艘至800艘,人員3000人至4000人。 2011年7月11日,位于高崎閩臺中心漁港北堤岸邊的全國最大、全省首家防臺風避險中心正式啟用。避險中心第一層為卸魚棚,臺風災害時轉為臨時停車場使用。第二層為避險人員安置大廳,場所內配有1000多張小座椅,250張木板床并配有枕頭、毛巾被。漁民上岸避險,這里的點心、礦泉水等全部免費供應,滿足避險人員吃住等需求。 避險中心第三層為指揮部,配備了大屏幕遠程監控設備,可實時觀察臺風動向和監控漁港內各處具體情況。這里可謂是海上防災減災的“中樞”。各相關部門駐點在此,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在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9月,強臺風“莫蘭蒂”席卷廈門。臺風來臨前,577艘各類避風船舶開進了高崎避風港避風,船上的3368名船上人員全部撤離上岸。 水產業發展 將打造漁港經濟圈 “一個平臺、一個中心、一個市場”可以涵蓋閩臺中心漁港在水產業發展的功能定位。一個平臺為對臺交流平臺,一個中心是農水產品集散及冷鏈物流配送中心,一個市場即專業交易市場。 距廈門國際機場2公里,距東渡港6公里,南鄰廈門火車站北站,東林廈門大橋等,閩臺中心漁港以優越的區位優勢、海陸空物流條件和漁港完善的配套吸引了眾多臺輪,在對臺合作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1月6日,臺輪“金宏興”運載著400箱臺灣漁民公海捕撈的冷凍秋刀魚來到了閩臺中心漁港。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里,相關報檢手續完成,秋刀魚順利上岸并存入凍庫。這意味著臺灣鮮活水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綠色通道”已經打開。如今,閩臺中心漁港已成為海峽兩岸及東南亞農水產品的集散地,并通過廈門發達的海陸空物流體系,將農水產品快速配送至全國各地。 2016年12月,依托漁港而建的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正式開業。這里集批發交易、水產貿易、冷鏈物流、保稅冷藏等于一體,輻射廈漳泉、三明、龍巖、江西、臺灣等地,已成為廈門遠洋漁業集散基地和大宗遠洋漁獲拍賣中心,成為海西最現代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位于閩臺中心漁港的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每年交易額已超百億,市閩臺漁輪避風港管理處堅持嚴把質量關,確保廈門水產品質量安全。 目前,廈門已規劃依托閩臺中心漁港打造漁港經濟圈。今后的漁港將一站式滿足市民、游客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需求,展示閩南漁業文化,豐富廈門旅游項目。 親歷漁村巨變 享受發展果實 透過窗,高崎村村民林友誼向記者回憶起十幾年前的漁港所在地。“這里一整片都是灘涂,村民們在灘涂上搞養殖,養海蠣、花蛤、血蛤、蟶等。”20歲不到的年紀,林友誼就跟著父親到莆田、汕頭等地買苗種,再回家把它們種進灘涂里。“有些苗要冬天下水里去拋,海風大,氣溫低,一小會兒手就凍僵了。” 灘涂被政府收回時,有些村民不理解,但在林友誼看來,這就是城市發展。如今,村里的小樓房鱗次櫛比。漁港不斷發展,來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也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商機。家里的出租房搶手了,每個套間每月收入在500元至800元之間;有的村民在漁港里找到工作,開始了規律的生活;有的村民開起了小炒店,有的開起了小賣部……一個全新的生活圈、經濟圈正不斷完善著。 十幾年間,閩臺中心漁港不斷發展,附近村民親歷、見證,也開始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 |
相關閱讀:
- [ 12-06]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服務體系昨日簽約
- [ 12-06]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 首批臺資企業成功掛牌
- [ 12-05]廈門建立健全統一平臺 規范自然資源產權交易
- [ 11-22]南方文交所再出發 創新發展打造新交易場景
- [ 11-10]進博會廈門市交易團采購對接火熱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