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黃懷 吳曉菁 吳燕如 廖閩瑋 湯海波)上世紀八十年代與2018年的中山路片區,騎樓建筑在修舊如舊的有機更新下風韻依舊;1990年初的晨光路及和平碼頭與如今的模樣對比,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構成最美天際線,書寫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從1984年小巷里的一處辦公點到如今獨棟時尚的現代大樓,街道辦事處的條件和機構設置有了大改善大提升…… 一組組新舊對比圖,用直觀的鏡頭語言,生動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中華街道發生的深刻變化。這場在中華街道商圈黨建服務中心展示的“思明區中華街道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鮮活而有力地著:這一面積僅1.6平方公里的小街道在改革發展實踐中所釋放的大能量。 12月11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見證滄桑巨變講述百姓故事”廈門日報新聞大篷車走進中華街道就從這里開始。 那么,全市街道地域面積最小的中華街道是如何乘著改革春風實現華麗轉身的呢?本報記者走進一線,分赴五路尋找答案。 聚焦商圈經濟 轉型升級,中華老城煥發新活力 早晨9時許的中山路,熱鬧了起來。中山路22-24號的黃則和花生湯店里熱氣騰騰,87歲的市民王里拿著剛剛買好的韭菜盒,一臉笑容,“我住在檳榔,特地坐公交車過來買的,這個味道我們家人都吃習慣了。” 對廈門人來說,黃則和是他們記憶中永遠留存的古早味。而對中山路來說,黃則和更是這條商業街發展變遷的見證者。 “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外公黃則和就在這里叫賣花生湯,再后來就盤下了現在的店面,成了中山路上唯一一家餐飲店。”蔡菲菲是黃則和的外孫女,談起外公創業的歷史,如今已是這家老店負責人的她如數家珍。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黃則和花生湯店一步步發展走到今天。面對新的市場競爭,今年37歲的蔡菲菲有著自己的想法:“餐飲企業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延續傳統,也要不斷尋求突破。” “這是我們每天現做的韭菜蝦餃,這是很受歡迎又平價的鮑魚沙茶面,很快我們還要推出現蒸海鮮,用以滿足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要求。”在店里,蔡菲菲滿懷期待地說道,“花生湯給人的印象是太甜,但現在我們提供的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希望能帶給市民和游客更多驚喜。” 在傳統餐飲企業轉型發展的道路上,37歲的蔡菲菲不斷創新突破,尋求自我定位。同樣,在傳統商業不斷升級換代的今天,31歲的李莉更是積極追求差異化體驗,為市民打造了一座獨一無二的“中華城”。 作為廈門老城區首次通過商業方式運作的成片舊城改造項目,中華城借力中山路的磁吸效應,重新定義了“中山商圈”的新格局。隨著商場人氣節節攀升,各種商業效應逐漸顯現。 站在商場一樓,廈門融坤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李莉講述著自己對中華城的定位:“這里是廈門經濟、文化、歷史的發源地,中華城追求時尚、人文、生活,引入國際輕奢品牌、美妝大牌、快消品牌、主題餐飲,這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 這位年輕的“掌舵人”坦言,一開始中華城走過一些彎路,但通過不斷的調整和優化,堅持不懈的努力,找到屬于自己的準確定位和方向,從而轉型成功,“感謝改革開放,讓我們的民營企業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會,讓我們有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專業化的堅持,贏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可。” 如今,李莉正在積極摸索新零售的發展之路和商業規律,“我希望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競爭,從而引領市場和消費需求,提升中華城的商業價值。” |
相關閱讀:
- [ 12-17]廈門思明區天然攝影棚孕育中國“好萊塢”
- [ 12-15]運動快閃驚艷亮相廈門思明六大地標 倡導全民健身
- [ 12-14]開展課后延時服務 廈門思明區再增10所學校
- [ 12-14]廈門思明:重錘連敲強化監督 高效推進項目建設
- [ 12-14]廈門思明:聚力“雙千億”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