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體制改革 高效便捷,居民辦事來回只花半小時 上午9:37,家住石泉路28號的田建華從家里出發,準備到街道辦理“計劃生育證明”。記者和她沿著石泉路一路往下走,過了一條馬路就到達鎮海路26號中華街道辦事處。此時,正好是9:47。遞交材料、審核材料,9:56,田建華就拿到了證明。看了下時間,她說道,“算上走路,花了近20分鐘,這個辦事效率值得點贊,我準備回家洗菜了。” 來回一趟,田建華花的時間不出半小時。便捷高效的背后,正體現了中華街道體制改革創新的成果——打造中華街道特有的“十分鐘服務圈”,市民只需步行十分鐘左右,就能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效優質的辦事服務。 “‘十分鐘服務圈’的確能省下很多時間,方便居民。”中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劉培瑜舉了個例子:以往居民辦理“計劃生育證明”,得先到社區開具相關證明、蓋章,再送到街道進一步審核。如今,他們只需像田建華一樣,直接到街道遞交材料,當場就可以拿到證明。“截至目前,街道已經開出197份計生證明。”劉培瑜介紹,這不僅減輕了社區的負擔,居民也實實在在享受到便利。 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網格化平臺事項處理、工會、保障性租賃房……目前在中華街道共有80項公共便民服務實現一站式辦結。其中,12項服務屬于即辦件,當場就可以辦結。 以高效服務居民為出發點,中華街道進一步落實“簡政放權”。具體來說,將審批管理上收街道就近辦,一窗式服務、一站式辦公、一件事情居民只需跑一趟馬上辦。在中華街道看來,“徹底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里路’,讓居民辦事省時、省心,也是街道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聚焦基層黨建 凝聚合力,激發城市基層黨建活力 早上8時許,鴻山隧道內的鎮海社區黨群服務站已經是人聲鼎沸。紅色禮堂里,黨員鄭長華正帶領著鎮海社區鄰里促進會戲曲隊隊員們排練《蝴蝶戀》;黨員說事堂里,大家輕松地聊著身邊事;黨員驛站里,不少黨員忙前忙后,為大家提供茶水服務…… 這個由中華街道與市人防辦共同建設的黨群服務站自今年啟用以來,已是居民們最喜歡逗留的場所了。鎮海社區鄰里促進會會長、黨員唐秀蘭習慣了每天要到這里來走走看看,“有時候唱唱歌,更多的時候是做義工,為來活動的居民提供服務。越忙越開心,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年輕。” 走進中華街道,處處涌動著紅色的力量。結合黨組織結構和黨員分布特點,中華街道黨建工作亮點頻出,推動黨的建設向社會治理新領域、新空間拓展,通過社區黨建、樓宇黨建、樓院黨建、小巷黨建等特色做法,增強黨組織影響力和凝聚力,讓居民切實享受到黨建紅利。 沿著蘇厝街這條小巷往里走,一個漂亮的街心小公園出現在眼前。這里曾經雜草叢生,但在小巷黨小組的推動下,這塊荒地獲得“重生”,居民們經常在這里“話仙”,居民莊碧仁說,“我感覺找回了以前融洽的鄰里關系。” 在中山路成立全省首個商圈黨委,建設商圈黨建服務中心,讓原本分散的非公黨組織和黨員有了共同的“黨員之家”;社區里成立“鄰里互助促進會黨支部”,凝聚了廈門安居慧云科技有限公司等近70家會員單位和30名社區“達人”力量,提供“社區管家”服務;在鎮海花園小區、華潤苑小區、定安小區等13個小區成立“兼合式”黨支部,暢通黨員們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打造僑批文化廣場、同文頂公園、大中路街心公園、天一樓廣場等10個黨建街心活動公園,老城記憶不斷被喚醒…… 在這個小而溫馨的街道里,中華街道黨工委把轄內的眾多駐區單位、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等黨建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了老城區的城市基層黨建新風景。 |
相關閱讀:
- [ 12-17]廈門思明區天然攝影棚孕育中國“好萊塢”
- [ 12-15]運動快閃驚艷亮相廈門思明六大地標 倡導全民健身
- [ 12-14]開展課后延時服務 廈門思明區再增10所學校
- [ 12-14]廈門思明:重錘連敲強化監督 高效推進項目建設
- [ 12-14]廈門思明:聚力“雙千億”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