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國有企業改革幾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進程。40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壯大國有企業、發展國有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先行先試、善破善立,帶領廈門國有企業走在改革發展的最前沿,不斷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廈門國企始終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通過一系列理順體制、完善機制、調整布局的實踐和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廈門特色的改革之路。本報今起聚焦廈門國有企業持續提升規模實力的發展歷程和服務城市發展戰略的突出貢獻,總結和點贊其取得的令人矚目的經驗成就。敬請關注。 東南網12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世雄 潘抒捷 通訊員 徐可)改革開放以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壯大國有企業、發展國有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廈門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探索特區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40年風雨兼程,廈門國企銳意改革、敢闖敢試,在改革開放號角聲中一路前行,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以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截至去年,廈門市國資委所出資企業的凈資產、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全省國資國企總額的26.9%、65.0%和35.2%。此外,與深圳、青島、寧波、大連等計劃單列市相比,廈門國企的營業收入總量位列第一,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利潤總額均位列第三位。 A 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持續提升規模實力 廈門島的東北端,三面臨海、凈空條件優越。這里建有國內首個以“國際”冠名的民用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進出港航班伴隨引擎轟鳴起起落落。 1980年8月26日,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作為“孤島小城”,要大力發展經濟,修建機場成了當務之急。但機場建設預算超過1億元,而當時福建省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10多億元。 “特區就特在打破常規。”曾任廈門機場副總經理的王澤源說,1982年1月,廈門在國家相關部委支持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僅用了21個月就正式開航,創造了“特區速度”。 借改革開放春風,廈門機場扶搖直上:開航后不到6年便躋身全國十大繁忙機場行列,并自籌資金擴建跑道和候機樓。去年,機場旅客吞吐量近2500萬人次。 廈門機場是翔業集團的前身,2012年由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更為此名。集團立足于發展以客貨流服務為主導的關聯產業,如今已發展為總資產236.87億元、凈資產79.66億元,利潤率保持在10%以上的大型國有企業。 翔業集團的成長壯大,是特區初創時廈門國企發展的一個縮影。 1980年12月,由于外商接待、項目洽談、老企業改造等需求,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公司應運而生。此時,其既有政府的職能,又有企業屬性,是廈門特區對外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的唯一窗口。 四年后,建發公司從單純的“窗口公司”向實體公司轉型,并于1996年初更名為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確立了生產經營和資本經營并舉的方針。如今,建發集團已經成為以供應鏈運營、房地產開發、旅游酒店、會展業、投資為主業的大型實業投資企業集團,年營業收入超2000億元,利潤總額位居廈門國企首位。 1992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象嶼保稅區,定位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橋頭堡”。彼時,象嶼保稅區選址是廈門島西北角“潮來一汪水、潮落一片泥”的荒野灘涂,占地只有0.63平方公里,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面積最小。三年后,象嶼保稅區管委會在全市率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原則,創建象嶼集團,作為象嶼保稅區的開發建設主體。 按市場經濟規律來運作,象嶼集團采取“市場籌資、滾動開發、自求平衡”的創新開發模式,成功完成了象嶼保稅區的開發任務,并跳出單一角色,探索進出口貿易和倉儲物流,逐漸走出了一條路子。2011年,企業將旗下象嶼物流集團100%股權注入夏新電子,促成了*ST夏新更名為“象嶼股份”(2018年5月更名為“廈門象嶼”)。 雖然上市晚,發展勢頭卻極為迅猛。自2011年以來,象嶼集團先后進行兩次增發、一次配股,累計募集資金50億元用于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和構筑“四流合一”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上市6年間,營業收入已從2011年的33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03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5%;總資產從68億元增長到4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7%;稅后凈利潤從1.79億元增長到9.9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3%。 與建發集團、象嶼集團一樣,廈門國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特區建設歷程中,積極發揮國企支撐作用,也從中找到了發展壯大良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與特區共同成長。這既是百業待興時,建發集團、國貿控股、象嶼集團等國企龍頭的選擇;也是城市擴張期,特房集團、路橋集團、港務集團等一批房地產、基礎設施領域國企發展壯大的路徑。 去年,廈門港邁上1000萬標箱的強港臺階。其中,廈門港務控股集團貢獻了八成以上的業務量,發揮了國企的中流砥柱作用。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曾建設“四橋一隧”,為廈門破解“島城之困”,如今又承建廈門第二西通道、第二東通道等重點工程項目。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特區成立以來,廈門國企步步鏗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為當地經濟社會的“頂梁柱”: 看布局結構——19家國企基本分布在城市基礎設施、航運物流、旅游會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服務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形成各產業相互依托、協調發展的良性布局。 看品牌實力——今年,建發集團、國貿控股、象嶼集團等三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到目前,廈門已經整合形成16家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這些國企正走出廈門、立足全省、布局全國、走向世界。 |
相關閱讀:
- [ 10-23]國企運動會首次引入電競項目 反響熱烈
- [ 09-11]首屆廈門國資國企項目對接會14個項目簽約
- [ 09-10]廈門國資國企14個項目簽約 掀開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 08-21]五廈企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
- [ 08-20]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確定 五家廈門企業入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