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福建日報廈門觀察 > 正文

廈門集美:“綠洲計劃”撐起民生綠洲

2018-12-20 14:00:46王文津 黃建偉?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集美:“綠洲計劃”撐起民生綠洲

集美區委區政府領導在調研民生社會事業項目。(資料圖片) 劉平 攝

  10年前的孤兒彭希元(左一)如今已成為一名大學生。王文津 攝

  醫養結合的集美區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 王文津 攝

廈門島外最大的社會救助機構——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一瞥 王文津 攝

東南網12月20日訊(福建日報 王文津 黃建偉)今年48歲的陳玉葉是集美區杏林街道寧寶社區居民,由于尿毒癥每周需進行3次的血液透析,正為大筆醫療費用發愁時,不料丈夫又被檢查出晚期大腸癌,前后2個月就離開人世,留下了孤兒寡母。在最困難時刻,集美區民政局和杏林街道主動發現、主動服務,根據“綠洲計劃”的相關政策規定,將喪失勞動能力因病致貧的陳玉葉母女列入低保家庭,在享受醫療救助的同時每月按時發放低保金1584元,同時讓其女兒享受教育補助金。

為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集美區于2009年5月率先在全省實施社會救助一攬子計劃——“綠洲計劃”,整合集美區各級、各部門實施的救助政策,實現基層社會救助一個窗口受理,力爭讓轄區居民“貧有所濟、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殘有所助、災有所救、難有所幫”。黨的十八大以來,集美區根據上級關于民生工作的重大方針,不斷調整完善社會救助“綠洲計劃”各項政策,涉及民生社會救助的“綠洲計劃”項目已增至69項,2017年全區合計社會救助62328戶次(計959479人次),支出社會救助款項2.39億元;2018年上半年全區合計社會救助58328戶次(計217994人次),支出社會救助款項1.2億元,為全區民眾撐起了一片“民生綠洲”。

農村敬老院變身社會福利中心

走進集美灌口鎮田頭社區,一座總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現代建筑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大樓屹立在路邊。四周綠化美化與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優美。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提供床位328張,現有入住人員313人,包括政府兜底保障的31名特困供養對象、56名重殘托養對象,以及來自本市及周邊地區自費養老老人。

可是誰能想到,8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偏僻破舊的農村敬老院。

林寶福是見證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發展的第一人,他家住灌口鎮東輝村,參軍入伍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部隊多次立功受獎,退伍回鄉后當上了這所農村敬老院的院長,一干就是15年。他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集美區利用原灌口水利中心站辦公室一棟舊房、一個舊院子,一個老廚房辦起了第一個農村敬老院,2009年集美區政府根據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議,整合全區各街鎮所有的農村敬老院在灌口田頭村興建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經過4年的努力,廈門市島外第一個上規模上等級的社會福利中心12層電梯大樓建成投入使用,經過招投標由廈門市愛欣老年公寓承包運營,并承辦起全區首個養老機構附設醫療設施——“愛欣護理院”,成為醫養結合的典型。

從當年的農村敬老院到今日的社會福利中心,百姓從中感受到集美區民生事業的飛躍發展。

住在九樓的林傍福是見證養老院變遷的第一人。他是灌口鐵山村人,今年89歲,由于長期肢體殘疾,失去勞動能力,無兒無女,當年灌口敬老院剛建成,他成為首批入住的老人。2013年社會福利中心建成,他又住進新大樓。他告訴記者,感謝政府如此關心民生事業,讓我們老年人晚年生活也能這么幸福啊。

感觸頗深的還有住在福利中心9樓的謝連明和呂泉水夫婦。今年76歲的謝連明從小雙目失明,年輕時四處流浪,呂泉水則喪失勞動能力,兩人婚后沒有生育子女。2000年以來,謝連明、呂泉水夫妻兩人在灌口農村敬老院、區社會福利中心連續居住了18年。兩位老人作為民生兜底對象,談到社會民生這個話題時,他們無不感激政府的社會救助政策,讓他們今天過上了好日子。

三個孤兒的成長故事

集美區退休老記者王先生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命名為“區委書記與10個孤兒”的照片。這10年前的10個孤兒如今有3個已分別成為華中政法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農業職業學院的大學生。

從孤兒到大學生,一路走來,老照片講述了他(她)勵志成長的故事,更講述了社會救助讓他(她)成長的話題。

彭希元,杏濱街道錦鶴社區青年,父母原是杏林某工廠工人,2005年正當他在讀小學一年級時,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讓他在失去母親之后,不久又失去了父親成了孤兒。車禍無情人有情。集美區民政局和杏濱街道辦事處及時關注、主動服務,第一時間將其列入孤兒救助政策項目,及時發放孤兒生活補助,并實施教育救助,保證他有飯吃,有書讀。從小學起一直到初中、高中,小彭一路享受孤兒生活補助和教育救助待遇。小彭奮發讀書,立志成才,于2017年9月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華中政法大學,如今他在校還享受集美區的高校教育補助政策將直至畢業。

家住灌口鎮雙樂社區的胡思婷,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雙親,當時正在讀小學的她陷入了極端的困境中。此時,政府伸出了溫暖的手,集美區民政局和灌口鎮按孤兒救助政策對其進行救助,孤兒生活補助費從每月的900元逐年增加到1800元,小胡同時還接受了集美區教育救助,確保了她生活無憂,讀書無憂。2018年7月,胡思婷考入福建農林大學。隨后,集美區和灌口鎮又按規定將她納入低保并一次性給予教育救助金8300元,每學年她還享有6000元的本科生補助,將直至她大學畢業。

頂許村的孤兒張千金,原住在杏林街道,父母雙亡后來到灌口鎮李林村投靠舅舅。經“綠洲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區、鎮(街)兩級民政部門將其孤兒救助關系從杏林轉到灌口,教育部門也將其學籍轉至灌口中學方便其就學。在社會救助、教育救助等政策的有力支撐下,張千金努力奮進,今年9月考上了福建農業職業學院。

如今,這些困難學子在與集美區民政工作人員的微信聯系中,無不表示感激政府的民生好政策。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今年42歲的農村低保戶盧育贊,家住后溪鎮新村社區。后溪鎮政府通過入戶走訪,主動了解其家庭情況及具體需求,并研究合理的就業幫扶政策。針對其居所臨近農貿市場且具有勞動能力的情況,后溪鎮政府為其協調解決難題,協助其在農貿市場辦起了一個日用品攤位。

盧育贊夫妻倆早出晚歸,認真經營,家庭經濟開始有了一定的起色,加上政府的低保金和教育救助,盧育贊的女兒成功考進了泉州醫高專,兒子考進了職業技術學校,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有了起色。盧育贊逢人就說,多虧政府政策好,幫了大忙,真是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啊!

近年來,集美區民政局和各鎮(街)各部門緊密配合,在實施“綠洲計劃”中,認真總結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成功經驗,認真幫助低保戶、低收入家庭和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創業。

后溪鎮溪西村的陳得彬、陳得志兄弟就是一個幫扶創業成功的例子。陳得彬由于手指殘斷,造成肢體二級殘疾。他看到社區周邊發展建起了永祥安置房小區,便萌生開小火鍋店的愿望,他的想法得到后溪鎮政府的支持。在后溪鎮政府的協助下,陳得彬很快辦好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集美區殘聯根據“綠洲計劃”關于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連續給予4年的補助共14000元。

陳得彬的兄弟陳得志則在本村路口比鄰碧溪小學周邊辦起了一家小炒店。這位退伍老兵由于一次車禍造成肢體二級殘疾。他的創業行動得到集美區“綠洲計劃”關于殘疾人創業就業的政策扶助。連續4年的政策補助,使他的小炒店有了充足的流動資金,加上特色經營越辦越好,陳得志創業成功、成功脫貧。

陳得彬、陳得志兄弟的成功創業,證明“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口號與目標的可行性。為此,集美區總結推廣了一批精準扶貧的典型。目前,后溪鎮的79戶低保戶、低收入家庭,全部落實了各種幫扶政策和幫扶措施,其中有11戶殘疾人家庭在綠洲計劃的扶持下走上了創業路,辦起了各種小企業。據統計,至今年12月4日,集美區就業年齡段殘疾人就業率已達到55.75%。

“好政策幫扶,一人就業成就全家脫貧?!奔绤^民政局局長孫永翔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深情地說。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集美區將進一步圍繞民生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大對民生兜底、就業、就學、就醫、養老等一批新項目的投資力度。與此同時,加大對社會救助“綠洲計劃”的宣傳力度,提高知曉率,擴大社會救助面,不斷提升民眾的幸福指數,讓“綠洲計劃”撐起一片“民生綠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