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當代學村故事”
2018集美區社科論壇暨第二屆學村文化研討會舉辦
集美學村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使其在海內外獨樹一幟、聲名遠播。圖為龍舟池畔集美學村。(楊勁堅攝)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應潔 通訊員 林小芬 王明瀚)新時代,新征程。改革開放40年來,集美學村發展也實現了大跨越,學村所在的集美區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提出了以嘉庚精神及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和學村文化等“一精神三文化”作為經濟、城市、社會發展的靈魂和引領,并培育了集美學村文化藝術節、“聽見集美”廈門集美學村周末音樂會、龍舟唱晚集美學村音樂節等一批品牌活動。研討中,如何在新時代促進學村文化創新性發展、如何與時俱進講好“當代學村故事”,成為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今年是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大學、集美中學百年校慶,濃厚的文化底蘊讓集美學村“歷久彌新”。作為嘉庚精神發源地、嘉庚建筑風貌承載地、誠毅學風校訓傳播地以及名師名校友的誕生地,集美學村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使其在海內外獨樹一幟、聲名遠播。上周六,2018集美區社科論壇暨第二屆學村文化研討會在集美舉行,十余位教育界、學術界、政界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圍繞如何進一步挖掘傳播集美學村文化展開探討。活動同時也是第二屆集美學村文化藝術節的組成部分。
活動由集美區委宣傳部、集美區社科聯、集美區文聯主辦,集美大學文學院承辦。
緊扣時代主題 發揮閩南文化紐帶優勢
“文化是集美學村的靈魂。”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立足新時代,對集美學村文化進行“當代解讀”。他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文化建設、文化自信的認識和重視“前所未有”,在這個背景下,應該進一步闡發集美學村文化,弄清“學村文化到底是什么”,“集美學村文化不僅對廈門、福建來說很重要,在國內乃至海外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陳耕建議,集美應該建立文化智庫,利用轄區高校的優勢組建精干班子,定期以論壇的形式進行研討和成果匯總,并建立資料庫、信息庫。此外,集美應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學村文化體系,可以與“一帶一路”建設結合,發揮閩南文化在海內外精神紐帶的優勢,讓學村文化進一步服務時代、服務家鄉。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集美學校復興、學村文化升華的40年。”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黨委書記林斯豐作為集美學校歷史、嘉庚精神的研究者,他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集美學校的高等教育真正意義上是1978年開始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不久,國家下發了關于同意恢復和增設一批普通高等學校的通知,共批準了169所高校,其中三所在集美,包括集美航專、廈門師范、福建省體育學校,這是集美學校高等教育的重要起點。”林斯豐說。
改革開放40年來,集美學校和國家一樣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不管在辦學規模還是內涵建設上,都有很大的提升,集美學校的文化也在改革開放后迎來繁榮,涌現了一大批人才、出現許多成果。“嘉庚精神是學村文化的內核和張力,集美學村文化的影響力也要通過嘉庚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層面,集美學村廣大師生應該為弘揚嘉庚精神、學村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林斯豐說。
堅守精神載體 建成開放式“教育博物館”
集美學村是嘉庚精神的載體。華僑博物院原院長陳毅明認為,陳嘉庚先生陳嘉庚先生歷盡艱辛,花費數十年建設形成規模宏大的集美學村,是中華民族精神內化成自覺意識和思想的具體行動。她建議進一步拓展集美人文建設,豐富和延伸集美的歷史記憶,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作為一名新集美人,集美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廈門市音樂家協會主席臧藝兵被這方土地深深感動。在他眼中,集美學村是具有完整教育體系的歷史存在,是自然教育的傳統延續,是全方位的社區生活的體現,是多角度的旅游資源的聚集。“集美學村建成了完整教育體系,是中國百年教育的博物館,應該把集美學村建成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博物館。”他提出,集美學村具有完備的教育體系,學村建筑、歷史文獻都存在且質量很高,整個學村就是一個天然的博物館,空間、建筑本身就是要素,這在中國其他地方找不到。他認為,嘉庚精神不僅是本土的,更是全世界的,嘉庚精神的時空影響非常廣泛,“集美學村是真正體現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
挖掘歷史足跡 整理集美學村相關文獻
陳嘉庚留給集美學村的最后一棟建筑遺產就是“道南樓”。道南樓的命名來自“吾道南矣”,表明中華文化文脈的向南延伸。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仕平講述了“吾道南矣”的典故,以及陳嘉庚對于儒家文化、“吾道南矣”文化意識的傳承。他認為,“載道南來”蘊含陳嘉庚對中華文化再輝煌的寄盼,也寄予著學村帶動區域文化崛起的愿望,應該挖掘學村“吾道南矣”文化意識的價值意義。
大量國內外政界學界名人都曾在集美學村留下足跡。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董立功認為,應該廣泛搜尋整理這些名人在日記、書信、文章中留下了的關于集美學村的記載,作為研究集美學村的寶貴資料。
2017年, 集美學村入選福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陳嘉庚紀念館副館長劉曉斌認為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要堅持歷史真實性、生活真實性,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形式進行保護開發。
集美文史研究者陳新杰認為,集美學村文化具備申報世遺的價值要素,希望集美學村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延伸產業觸角構建學村文化品牌
福建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福建省文化產業學會副會長袁勇麟從產業角度切入,提出推動學村文化創意轉化與發展的幾點建議。他認為,集美學村文化有很多“寶藏”,可以借鑒臺灣文創發展的經驗,深挖學村文化的名人資源、海洋文化資源,建立名人紀念館、海洋文化體驗館等等。此外,集美學村得天獨厚的研學資源,可以更好地對接研學旅行的市場,進行配套提升。另外,以“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等活動為借鑒,集美應該對學村資源進行整合創新,打造有影響、有創意的節慶品牌,讓市民游客共享文化意義。
“學村文化傳播未來將勾連起涵蓋內容生產、產業形態、消費場景、意義再創等全域性的傳播生態。”集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惠蓉對地方性文化產業發展視域下學村文化的傳播機制進行研究,她提議,地方政府應將“地方感”作為學村文化甚至當地文化產業建設的核心指標之一,要分析文化產業主體人員內部的“地方感”形成的文化效果。同時,小眾是建構“地方感”的核心力量,應關注小眾效應,從整體上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和文化競爭力。
集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白麗靈認為,傳播嘉庚精神要致力于構建學村文化品牌。“將嘉庚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保存、承續嘉庚元素的建筑色彩,實行嘉庚元素的一條龍教育,利用端午龍舟賽事、嘉庚誕辰紀念日、集美學校校慶等節事活動塑造學村形象,打造傳播學村文化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