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廈門又有96條新地名。昨日,廈門市民政局發布公告,公布祇園路等96條地名,包括道路63條、居民點33個。這些地名是怎么來的?命名背后有哪些故事?昨日,記者聯系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文史專家,請他們講解其中的奧秘。 命名依據 好找好記還能留住鄉愁 “從命名原則上講,通常不產生新的地名專名,這次96條新地名,大多沿用當地地名或以當地地名派生地名命名。”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副調研員梁瑞秋說,地名命名首先要注重實用性,讓大家好找好記,同時也要體現當地的歷史。采用原汁原味的當地地名命名路名,既實用,又繼承保護了歷史。 比如此次新增的塘邊東路和塘邊西路,就是當地地名塘邊派生的,因在塘邊村的東部和西部而得名。塘邊的得名,是因為原塘邊社地域寬廣,地勢北高南低,南部呈東西向的長條關刀狀,自東向西有龍淵塘、窟仔底等7個池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池塘仍在,但上世紀80年代后,因城市發展需要,池塘已被先后填平。“地名使用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是有根的,也叫文脈,是延續故鄉記憶的最好媒介,也是一種圖騰。”梁瑞秋說,在廈門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隨著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很多村莊逐步消失了。要留住鄉愁,使用村莊名命名地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之一。 記者注意到,除了像塘邊東路和塘邊西路這樣體現地名實體(地理)特征的命名外,這次的新地名,不少都是在老地名基礎上派生的,如由巖內路派生出的巖內一路、巖內二路、巖內三路,由金山西路派生出的金山西二路、金山西四路、金山西五路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名是與時間、空間相對應的特有名詞,如果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在這兩條軸線交會處,故事越來越多,建筑逐漸增多,路名也需要增加。”梁瑞秋解釋說。 此次新地名也有不少來自“美詞”,選取了好聽好記的詞語,體現出取名的文化藝術性,如位于同安區濱海西大道旁的祥和一里、濱富一里,位于海滄東嶼村附近的滄鳳路、滄梧路、滄桐路等。 命名趣事 不少路以宮廟名稱命名 談到此次公布的96條新地名,參與地名研究的文史專家盧志明講起一件趣事,“這第一個新名字——祇園路,就很有故事。之所以以‘祇園’命名,是因為該條路位于國家會計學院北,東南起云頂南路,西北至祇園寺。” 盧志明說,“祇園”在佛教經書上有記載,釋迦牟尼曾在古天竺祇園精舍講經,它已成為古天竺佛陀講經的圣地,廈門祇園寺以這一詞語命名寺廟,并由此產生路名,反映出這條路的文化意味。但是,由于“祇”(qí,本意指古時候對地神的稱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字不是常用字,容易跟字形相近的“祗”(zhī,基本字義是敬、恭敬)字和衹(zhǐ,一種絲織品)字混淆,讓人看錯、誤讀,這次公布路名時,市民政局特地加了注音。這樣一來,不僅顯得很有文化含量,還能引起人們對路名來歷的興趣。 盧志明告訴記者,廈門有以宮廟命名路名的傳統,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很多宮廟消失了,路名卻保留下來,如故宮(路)、丹霞宮(巷)、二舍廟等。不過如今,廈門以宮廟名稱命名且宮廟尚在的街巷仍有不少,如因養真宮得名的養真宮街、因內武廟得名的內武廟巷等。“這些路名體現了宮廟是帶有地標性的象征,相關部門指出,這樣命名也是對歷史的尊重。很多年后,通過路名,我們還能探尋歷史古跡、感受歷史文化。” |
相關閱讀:
- [ 03-16]古縣、古鎮、古村落 廈門現存有69個千年古地名
- [ 02-10]153處地名命(更)名獲批復 同安大道更名“蘇頌大道”
- [ 04-13]廈門杏林灣濕地公園入選福建省第一批濕地名錄
- [ 01-11]同根同聲同地名 廈門與臺灣同有眾多“雞地名”
- [ 01-09]廈門市總共有20個帶有“雞”字的地名 多因形得名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