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 市教科院附屬幼兒園和小學 去年底在島內動工 廈門市教科院附屬幼兒園和小學,也在去年年底動工。 市教科院的官宣說,這一項目的興建,將進一步優化廈門市教育資源配置,極大緩解項目周邊適齡人口與學位資源之間的供需矛盾,對于周邊居民來說是極大的好消息。 其實,還有一個看點,作為廈門教育的“智庫”,市教科院是廈門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科研與教研的智囊機構,承擔著指導、組織、管理、協調全市教育科研、教學研究、教育培訓和教育信息技術等工作。每個期末市質檢的命題人,都出自于市教科院教研員,在中考省統考之前,它還曾是廈門中考試卷的命題單位。 一般認為,市教科院附屬幼兒園和小學的成立,相當于教科院有了教學科研的“試驗田”。 位置:位于原湖濱南路長途汽車站 用地面積:29畝 總投資:2.5億元 辦學規模:45個班(小學36班,幼兒園9班) 完工時間:2021年 佘崢說事 連“土壤”也輸出了 隨著四所名校新校區的開工,廈門新一輪的名校跨島發展戰略,已經全面啟動。 一些人感覺很奇怪:某某學校以前不是已經在島外辦學了嗎?這輪名校跨島發展戰略有著和過去不一樣的地方。 不同:新校區完全由名校辦,是“親生的” 從名稱上看,這次在島外設立的是名校的“校區”,而不是某某中學“分校”或“附屬學校”。 從辦學性質上看,這輪的名校跨島辦學,名校和島外新校區是同一個法人,新校區完全由學校來辦,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親生的”,是“同一位家長”,就像廈大校本部和廈大翔安校區的關系。以往名校辦分校,是名校和分校所在區教育局合作舉辦,名校負責派出一些管理團隊和骨干老師。 應該說,名校和第三方合作辦分校,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從目前的幾所名校分校和附屬學校來看,已經證明是成功的,不少分校或附屬學校,已經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學校。 如果說上一輪的名校辦分校,是輸出名師和經驗的話,那么,新一輪名校跨島戰略,應該可以算是連“土壤”也輸出了,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確保名校的文化在自己的“土壤”健康生長,有時候,光靠“幾杠槍”改變不了“土壤”。 應該說,這輪的名校跨島發展戰略,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這從去年中考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和科技中學翔安校區的錄取線就可見一斑,比很多人預料的高,特別是廈門一中海滄校區的錄取線,沖到了全市第四高。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島內工作的楊小姐和丈夫,原本和很多人一樣:寧可在島內蝸居租房,也不愿意申請島外各種保障性住房,她說,大家都說,島外的教育不行。 不過,最近,她決定申請海滄的保障性商品房,原因只有一個,她看到了廈門一中海滄校區的建成,還有地鐵二號線即將開通。 這應該是廈門正在推動的名校跨島發展戰略所樂見其成的。 探索:讓島內外校區真正成為“一體” 不過,前方的路還很長。 廈門一中表示,在招生上,名校島外校區得到學生家長認可,不難,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讓島外校區和島內校區成為“一體”? 過去一個學期,廈門一中和科技中學都做了一些探索,譬如說,兩所學校校長每周要有一兩天到島外校區坐班,廈門一中還專門派出一位副校長;自從有了海滄校區,廈門一中的一些教研活動,特地舍近求遠,一定要到海滄校區去,海滄校區的老師,也要定時到島內參加備課等活動,總之,就要讓兩個校區的人覺得他們是“一體”的。 但是,仍然有不少難點,譬如說,這些名校在島外校區,初中一般是就近招生,高中才是面向全市招生,那么,義務教育階段,如何協調和所在區區屬學校的關系?而在高中階段,如何“因材施教”而不是追求面子上的“一體化”,如何“形散神不散”等,這些都需要改革者的智慧。 此外,三年后,廈門一中和科技中學島外校區學生的何去何從,也是名校島外校區征服學生家長的一個關鍵點。 但是,無論如何,這一輪的名校跨島發展戰略令人向往,至少楊小姐們已經動心了。 |
相關閱讀:
- [ 12-31]廈門島內兩所名校翔安校區昨動工 預計2021年投用
- [ 12-28]廈門同安一中濱海校區高中部開建 預計2020年9月開辦
- [ 12-26]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動工 預計2020年秋季招生
- [ 12-24]廈大翔安校區大白鵝成為新一代“網紅”
- [ 12-16]廈大翔安校區住著一群“霸道”的“網紅鵝”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