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氣象局工作人員進校科普人工增雨知識。
位于樓梯拐角的生態圖書角。
廈門晚報訊(記者 顏梅麗 戴舒靜 通訊員 蔡江沈 許美瑩)翔安區陽塘小學位于大嶝島上,經過60多年的發展,該校已從一個漁村小學堂,蛻變成一所文化底蘊深厚和辦學條件完善的學校。近幾年來,陽塘小學深入挖掘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形成“生態教育”的辦學特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愛護環境、熱愛家鄉、奮發向上的好少年。
昨日,該校校長蔡冬詠向記者講述了學校開展生態教育的小故事。
特色
樓梯拐角創設生態角 校園內建植物大棚
走進陽塘小學,富有特色的環境創設引人注目。沿著教學樓西邊的樓梯前進,低頭看,每一級階梯上都貼著一句閩南諺語,如“不會駛船,嫌溪彎”“大石也要小石擎,紅花也要綠葉扶”等。抬頭看,數十張鳥類圖片,順著樓梯的走向依次掛在墻面上,形成一道長長的觀鳥長廊。
東邊的樓梯則是另一番風景。從一樓到三樓的樓梯拐角,分別設立了宇宙、森林、海洋三個不同主題的生態圖書角,并放置約一百本相應的圖書。蔡冬詠介紹說,圖書每一年都會更換,學生可以利用課間或帶回家閱讀。
“這只是生態教育環境創設的其中一角,還有更精彩的地方。”在蔡冬詠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操場旁邊的氣象長廊,里面有一臺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射架。這是一臺可以用來人工增雨的實戰設備,因為達到了報廢年限,共建單位翔安區氣象局便贈送給了學校。氣象局專家不定期走進校園為學生科普氣象知識。
接下來,生態教育將由“展示”向“實踐”過渡。蔡冬詠帶記者參觀了正在籌備中的植物生態大棚。該大棚的溫度、濕度、氣壓、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可通過農氣寶進行24小時監測,并傳輸至手機或電腦。據悉,學校將邀請農藝專家進校,指導學生動手體驗現代化種植模式。
故事
漂亮鸚鵡飛進校園 學生輕輕捧起放飛
2015年,陽塘小學深入挖掘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煉出生態特色教育,以綠色管理、綠色課堂、綠色環境、綠色言行、綠色閱讀、綠色實踐為突破口,提升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采訪過程中,蔡冬詠給記者講了兩個小故事:有一次一只七星瓢蟲飛進了教室,學生發現后,第一時間用一片葉子輕輕地托起它,并帶到辦公室問老師:“這只蟲子好像迷路了好可憐,怎么辦?”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將蟲子放飛;還有一次,一只漂亮的鸚鵡突然飛進校園,學生發現后輕輕地把它捧起來,放在校園內的榕樹上,讓它自己飛走。
“生態教育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蔡冬詠說,通過生態教育,學生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懂得愛護家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這也間接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蔡冬詠
陽塘小學校長
●2005年獲評翔安區優秀教師
●2015年全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錄像課評比獲“省級優課”
●2015年獲廈門市“課堂創新大賽”三等獎
●2016年獲評翔安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心無雜念
一心向教
從1997年師范院校畢業至今,蔡冬詠一直扎根在大嶝的農村小學,從事教學、管理工作21年。蔡冬詠說,他對陽塘小學有著很深的感情,首次執教和首次擔任校長都是在陽塘小學。
蔡冬詠回憶說,他剛教書時,當時印材料,只能用蠟紙油印,他的同事為了給學生印試卷,經常熬夜加班一張一張地推印,滿頭大汗也顧不上擦一下,為的就是第二天及時將試卷發放到學生手上。
“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心無雜念、一心向教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如今我成為一名校園管理者,我也常常以這樣的精神鼓舞教師團隊。”蔡冬詠說。
2012年,蔡冬詠到小嶝小學擔任校長時,當時通往小嶝的鐵橋還沒建設,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只。因為坐船要根據潮汐時間,有時候來回一次,等船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為了將更多時間用在教學上,蔡冬詠每周一到校后,便一直到周五下班后才回家與家人團聚。在他的帶動下,很多老師也克服家庭困難,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校。在他任校長的兩年里,小嶝小學的教學質量迅速上升,并首次獲評市級文明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