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國學,我這輩子賺了” 退休學者耗巨資造諸子百家雕像園,向市民免費開放 東南網1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原本在家里嬉笑玩鬧的孩子,一走進館園,立刻安靜下來;原來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現在自覺拿起課本,對傳統文化充滿渴望;就連本來懶散頑劣的“熊孩子”,在這個館園游玩一番后,也能稍微自律一些了…… 海滄有這樣一所“學堂”。“學堂”是由71歲的廈門籍學者、國家文化部中國先秦文化研究會前秘書長常懷龍創辦的。 退休后,他耗巨資建成了諸子百家雕像園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免費對外開放,七年來接待了數萬人次的年輕人。“弘揚國學,我這輩子賺了!”常懷龍這樣說道。 文化傳承推廣傳統文化,找回自己的根 多年前,常懷龍在與一位外籍華人學者交流中了解到,很多西方人有種邏輯: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人,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人,可怕的中國人需要“上帝的拯救”。 這件事讓他開始反思年輕一輩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和興趣,“越來越多人信仰的缺失,折射出的是我們的文化建設并不成功。傳統文化的斷層太久了,復興中華文明,如果不從我們這里開始,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我們的后輩將離自己的根和源越來越遠”。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從傳統文化開始推廣,找回自己的根,用自己的文化救贖。“中華文化從來就不是封閉的、孤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與學術原創精神早已植入中華文化的骨髓,化作血脈,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源源不絕地輸送著能量。” 退休后,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常懷龍,開始了新的人生歷程。 美好心愿讓諸子百家造像成為廈門名片 七年前,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常懷龍心頭萌生:給諸子百家造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在他看來,在近年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城市雕像作為新鮮事物,伴隨著城市改造和房地產開發浪潮遍地開花,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但是,不少雕像和急速擴張的城市一樣,雖耗資不菲,或豪華、奢靡,他們的共同點是缺少文化內涵,透著一股財富的張狂,以及媚俗的取向”。常懷龍認為,這些雕塑,被貼上了各種標簽,而真正表達社會價值與公眾理念的城市雕塑卻付之闕如,與它本應承擔的社會角色相距甚遠。 常懷龍調查分析,“在倫敦,對于英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戰爭死難者的紀念,是城市雕塑的兩大主題。在議會廣場,矗立著獅心王理查、克倫威爾、丘吉爾等人的雕像;在威靈頓凱旋門,既有威靈頓將軍的雕像,也有對戰死士兵的悼念墻。公園里和街邊,隨處可見到一座雕像,紀念歷次戰爭中的死難者,下面擺著市民放的鮮花。在這些人物的雕像下流連,你會對蘇格蘭的歷史,對蘇格蘭人的苦難與輝煌,以及他們所堅持的理想,有一個深刻而具象的體會”。 他認為,雕像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那些被風雨侵蝕得斑駁的雕像身上,銘刻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這些文化記憶與朝代的變遷無關,與經濟狀況無關,每一代人都能夠找到自己,“那是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東西,里面蘊藏著一個國家、一個族群的記憶,悲壯的、深沉的、美好的記憶。那時才可以說,我們有了真正的文化投射”。 他把眼光投向了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百家學術不僅構成中華文化的基石,且是迄今未能超越的人類思想制高點之一。我也想讓諸子百家造像成為廈門民間家風建設的名片”。 |
相關閱讀:
- [ 12-10]教育子女 家長不妨先做勤學者
- [ 11-20]一大波近現代學者文人墨寶在廈大展出 市民可免費觀看
- [ 10-12]兩位學者合著《時光之魅》 記錄歐洲古建筑之美
- [ 10-11]知名文化學者綜藝“受寵” 學識修養有助“C位出道”
- [ 08-14]長江學者書畫展在廈展出 由教育部組織廈大舉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