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諸子百家 想為家鄉做點事,這是常懷龍的心愿。當矢志追求的興趣愛好與事業結合起來,就能夠鐫刻出美妙的藝術人生。數十尊高達2米多的諸子百家先賢雕像,很快就進入了館園。 常懷龍辦起了“公益展覽”,“其實孩子之所以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諸子百家雕像館里是‘入室即靜’,少年人在參觀雕像了解先賢的故事、誦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心不由自主地就會定下來,專注力也會慢慢集中,這個時候的理解力和記憶力都會大大提高”。 他還強調:“小學階段,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環境和氛圍很重要。如果讓孩子長期處于充滿國學的氛圍中,不僅能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傳統文化養性更養智!” 在常懷龍的館園里,原來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竟自覺看起了科教書、傳統文化書籍,不僅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還迷上詩詞大會,力行弟子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讓許多鄰居驚喜不已。 但常懷龍卻說:“當初籌建諸子百家雕像園,只是想讓傳統文化與知識界、文化界人士分享。但未成年的孩子們讓我受到啟發,館園應該面向所有群體,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 免費開放館園,這個義舉,贏得鄰里們紛紛點贊。 樸實思考愛國才能更好地愛家 在古稀老人常懷龍眼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這不過是承襲家族“明德知禮,樂于助人”良好家風的一個縮影。 常懷龍說,家風是家庭成員的一種共同習慣,或者是共同的文化。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與其說高素質的人才是優秀的課堂中教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濃郁的家庭氛圍中熏陶出來的。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古人講忠孝仁義禮智信廉,講勤儉持家,重視家庭倫理,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營養,因此,要學家風,首先要向古代先賢學習。 “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譽的《顏氏家訓》,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趕早,提出‘教兒嬰孩’,鼓勵子女靠勤學自立于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蔭養尊處優。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鑒。他對兒子說,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寇準生活豪侈冠于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這些簡單的道理,對于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在常懷龍看來,愛國才能更好地愛家。一種行為重復一百次,就成了習慣;一種習慣被團體成員重復一百次,就會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風氣。 長遠規劃搜集“非遺”入駐非遺園 傳承需要堅持,傳承同樣需要市場。為了給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專業的講解,常懷龍既當館長又當講解員。他還整理了一份詳細、有趣的講解詞,通過他的講述,讓前來參觀的人更加真切地感受過去經典文化典故。 諸子百家雕像園的成功,常懷龍決定在廈門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兩岸文化名人書法碑林”。 他還長期奔走在全國各地,搜集漆雕、木雕、蘇繡、白瓷等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駐非遺園,展示大師們的精美作品,展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這位退休學者看來,非遺具有恒定性和活態流變性,傳承人要尊重非遺的傳承規律,在不變中創新,在創新中思考,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超越前人,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文化名人,則是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集中體現。他們是歷史事件的載體和傳統文化傳承者,將永垂青史;他們也是我民族之寶貴資源,我們不能對民族的歷史失憶,對于弘揚同根同族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平統一之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常懷龍有著長遠的規劃。 |
相關閱讀:
- [ 12-10]教育子女 家長不妨先做勤學者
- [ 11-20]一大波近現代學者文人墨寶在廈大展出 市民可免費觀看
- [ 10-12]兩位學者合著《時光之魅》 記錄歐洲古建筑之美
- [ 10-11]知名文化學者綜藝“受寵” 學識修養有助“C位出道”
- [ 08-14]長江學者書畫展在廈展出 由教育部組織廈大舉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