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閩臺民俗陳列進行講解。(資料圖片) 近日,廈門市博物館舉辦臨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兩岸‘三通’十周年”系列專題展。 記者 施辰靜 攝 東南網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目前,廈門全市博物館數量已超過20家,但據民進廈門市委調查發現,多數博物館的藏品都成了“藏寶”,大量文物藏品未向觀眾開放。 如何讓各博物館里古老的館藏“活”起來,進而讓博物館重現活力,已成了廈門博物館界亟待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藏品成“藏寶” 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館長陳斌最近忙著搬館。在搬到新址后,如何讓未曾展出的近半館藏品“活”起來,已在他的下一步計劃里。 館藏文物展出利用率不高,似乎是我國博物館的通病。國家文物局此前曾對央地共建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出率進行統計,發現展出率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僅為1.2%,平均不足2.8%。 廈門博物館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目前,廈門全市博物館數量已超過20家,其中,入選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的有10家,5家為國有性質,5家為非國有制博物館。 根據民進廈門市委的調查,多數博物館仍有“藏寶”心態,大量文物藏品不向觀眾開放。同時,藏品圖像資料整理發布工作量巨大,且專業要求高,藏品圖像的建檔研究尚沒有完整的機制,博物館也難有足夠的人力和資金在短時間內完成數據采集和圖像發布工作。因此,博物館藏品只能壓在箱底。 以廈門市博物館為例,廈門市博物館及其管轄的鄭成功紀念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思明破獄斗爭舊址、陳化成紀念館、陳勝元故居等六個分館,共有藏品3萬多件,經鑒定三級以上文物有4000多件。通過5個常設主題陳列展及每年20多場臨展,能夠“面世”的藏品不到2000件,其余的都只能封存庫房。 此外,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法規保護和資金保障,全市20多家博物館之間無論線上線下都尚未建立業務溝通與文物資源共享機制,缺乏常態化的對話合作,在推動文物資源共享開發、博物館旅游市場合作開發、文創產業與產品共同開發等方面缺乏動力。 |
相關閱讀:
- [ 01-14]55.2萬網友“圍觀”鋼琴博物館與鼓浪嶼鋼琴學校攜手共建
- [ 01-10]基層博物館要打好特色牌
- [ 01-10]“沉睡”的博物館不會“自然醒”
- [ 12-20]“奧林匹克博物館家庭日”在廈門啟動
- [ 12-19]廈門市博物館舉行兩岸“三通”十周年系列專題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