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閩臺民俗陳列進行講解。(資料圖片)
近日,廈門市博物館舉辦臨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兩岸‘三通’十周年”系列專題展。 記者 施辰靜 攝
東南網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目前,廈門全市博物館數量已超過20家,但據民進廈門市委調查發現,多數博物館的藏品都成了“藏寶”,大量文物藏品未向觀眾開放。
如何讓各博物館里古老的館藏“活”起來,進而讓博物館重現活力,已成了廈門博物館界亟待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藏品成“藏寶”
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館長陳斌最近忙著搬館。在搬到新址后,如何讓未曾展出的近半館藏品“活”起來,已在他的下一步計劃里。
館藏文物展出利用率不高,似乎是我國博物館的通病。國家文物局此前曾對央地共建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出率進行統計,發現展出率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僅為1.2%,平均不足2.8%。
廈門博物館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目前,廈門全市博物館數量已超過20家,其中,入選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的有10家,5家為國有性質,5家為非國有制博物館。
根據民進廈門市委的調查,多數博物館仍有“藏寶”心態,大量文物藏品不向觀眾開放。同時,藏品圖像資料整理發布工作量巨大,且專業要求高,藏品圖像的建檔研究尚沒有完整的機制,博物館也難有足夠的人力和資金在短時間內完成數據采集和圖像發布工作。因此,博物館藏品只能壓在箱底。
以廈門市博物館為例,廈門市博物館及其管轄的鄭成功紀念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思明破獄斗爭舊址、陳化成紀念館、陳勝元故居等六個分館,共有藏品3萬多件,經鑒定三級以上文物有4000多件。通過5個常設主題陳列展及每年20多場臨展,能夠“面世”的藏品不到2000件,其余的都只能封存庫房。
此外,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法規保護和資金保障,全市20多家博物館之間無論線上線下都尚未建立業務溝通與文物資源共享機制,缺乏常態化的對話合作,在推動文物資源共享開發、博物館旅游市場合作開發、文創產業與產品共同開發等方面缺乏動力。
用“互聯網+”盤活資源
一邊是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一邊是較低的展出率,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惠及更多觀眾?
“要多策劃不同的主題,盡力讓更多的文物有機會展出?!睆B門市博物館館長張仲淳說,展覽雖好,卻容易受到館藏藏品的限制。比如,有時策劃了一個很好的主題,可是館藏藏品數量不多,無法組成系列,最后不得不作罷。
張仲淳認為,如能借鑒國外做法,讓社會力量參與辦博物館,讓民間人士、企業家來合作辦展,邀請市民參觀考古工程甚至陳列布展、藏品修復過程,才能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作為一家非國有博物館,源古歷史博物館則在辦好展覽,舉辦交流展覽、讓藏品走出去的同時,深度鏈接“互聯網+”。2013年,該館與百度百科合作建立“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世界各地網民可借此平臺查閱該館大部分館藏藏品;該館微信公眾號中的品牌欄目“回家路上的博物館”每期以圖文形式,介紹館藏文物情況。
“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培養‘網紅’產品,能讓看上去嚴肅沉悶的‘國寶’,變得越來越有趣,從而吸引年輕人對文物的關注?!标惐笳f,發揮廈門對臺的地緣優勢,館方委托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整合豐富的設計資源,組建專業工作團隊,負責對館藏文物文創產品開發。僅2018年,該館文創產品營業額就達26.5萬元。
在今年的廈門兩會上,民進廈門市委也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利用“互聯網+”打造智慧博物館群,盤活博物館文化資源。以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與渠道整合為重點,實施一批“互聯網+”智慧博物館示范項目,推進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試點。搭建對話平臺,建立“文物部門+互聯網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文博單位”高級別交流機制,對接需求、深化合作。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博物館展覽跨界音樂會等形式,提升博物館社會影響力。
借文物增強文化自信
文物愛好者葉財溪周末都會去博物館逛逛。但他感覺,很多展品的介紹都難以吸引人。
這一點跟民進廈門市委的調查結論一樣:觀眾參觀體驗以“旅游+參觀”為主,沒有深入的賞析體驗,離實現“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的目的尚有一段距離。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簡單標注文物的長度、寬度、年代是枯燥無味的,人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這件文物背后發生過的故事。”葉財溪說,像央視節目《國家寶藏》正是抓住了觀眾的這一需求,把古板的文物,變成了感人涕下的光影故事,讓文物開口說話,一下子就“活”了。
近年來,廈門市博物館舉辦展覽、修復文物、考古調查、出版文物科普書籍、開通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等舉措,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就是為了竭盡所能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鮮活起來。如在2016年舉辦的“永樂官窯瓷器展”,博物館利用微信公眾號連續推送與永樂瓷相關的小知識、小故事,制作《陶煙五色永樂瓷》精品圖錄、邀請專家現場解說、出圖書等方式,切實打響了展覽的知名度,讓千年文物“有血有肉”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看懂了國寶,才能在內心里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在張仲淳看來,要真正實現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必須轉變話語體系,以用戶尤其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讓安靜的文物帶著千年的文化積淀“活”起來、“動”起來。
“讓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是文物利用的創新探索?!标惐蟊硎?,未來館方計劃嘗試博物館IP授權開發,目前正在與阿里魚就館藏文物IP授權問題進行磋商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