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合作:“一條心”更要“一條鏈” 從“把臨夏羊肉賣到廈門”,到“廈門企業到臨夏養羊”,這樣的產業合作模式,還在向更多實業領域復制推廣。 產業合作,國企先行。截至目前,廈門市、區兩級國企(包括建發、國貿、象嶼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臨夏州投資成立15家公司;到位資金2.4052億元,較2017年增長32.15%;實施32個產業項目重點發展扶貧車間、牧業養殖、高原夏菜、農產品購銷等項目;實際投資1.832億元,吸納就業249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77人,帶動脫貧1150人。 在國企帶動下,民營企業也紛紛開展產業協作。目前,廈門共引進6家民企設立8家公司,實際投資1478萬元,主要涉及布鞋加工、雨具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共建園區6個,引進28家企業落戶,實際投資1.067億元;在臨夏州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7684畝,主要種植高原夏菜、百合、玉米、油菜等。 通過把企業辦到臨夏去,資本、技術等要素也開始深入改造當地的生產模式。田間地頭低效粗放的手工作坊少了,精細化、標準化的車間工廠多了。留守婦女和老人農時耕作、閑時上工,實現了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去年底,馬成海剛把羊肉“護送”到廈門,家鄉又迎來喜事——東鄉縣和廈門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共建的“振興雨具扶貧車間”開始投入生產。 “雨具制造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技術門檻不高,非常適合扶貧項目。我們招了一部分身體有缺陷的貧困戶,只要有正常勞動能力,肯學、肯做,都能夠在這里上班。”振興雨具總經理林炳泉介紹,目前車間有200多名工人,等過完年后,預計還要招400人。 截至目前,廈門以推動“扶貧車間”建設為主要抓手,引導東部企業投資和協作資金共1.381億元,建成“扶貧車間”103個,帶動就業人數386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259人。廈門企業有銷路、有技術,臨夏有土地、有人工。通過把扶貧車間建到寧夏,不僅讓當地民眾享受到了實惠,也讓廈門的企業打開了發展空間,把扶貧做成了產業,越做越興旺,越做越長久。 更重要的是,扶貧車間并不只是廈門企業和臨夏資源的簡單相加,有的還實現了兩地產業鏈的深入整合。此前,振興雨具在積石山縣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雨具產業扶貧加工基地已經先期投產。該基地采取“1家扶貧工廠(總廠)+10家扶貧車間(貧困村加工點)+貧困戶(散戶)”的模式進行打造,按“1+10+100”方式逐步擴大規模。“我們準備在臨夏建成生產雨具配件的工廠,形成完整產業鏈,把臨夏打造成‘傘都’,爭取在2019年帶動2000名左右貧困戶就近就地實現就業脫貧。”公司董事長謝根生表示。 加工基地讓臨夏的產業鏈進一步延長,具備了直接開展市場運作的能力。一名日本客戶在積石山考察了振興雨具的廠房和產品后,馬上就簽下了一筆200萬美元的訂單合同。 社會幫扶:“一對一”打通“大扶貧” 對口幫扶,不等于就是廈門市跟臨夏州“一對一”的事情。在“大扶貧”思想的引領下,廈門市發動各區各部門廣泛與臨夏州開展結對幫扶,動員全市力量,在產業扶貧并鏈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社會扶貧聯網,助力臨夏州脫貧攻堅工作廣泛開展、全面開花。 2018年,廈門臨夏兩地各級各部門簽訂對口幫扶協議,形成“兩地四級聯動”攜手奔小康的格局,即除部門結對外,所轄6個行政區及火炬高新區百分百與臨夏州的貧困縣(市)結對,廈門市38個鎮(街)百分百與臨夏州的51個貧困鄉鎮結對,臨夏州8個貧困縣(市)百分百與廈門市相關區結對,形成了全面結對幫扶局面。 在此基礎上,廈門市還發動77個村居與臨夏州77個深度貧困村結對,25家國有企業和24家民營企業與56個貧困村結對,開展“結對幫百村”活動;動員集體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結對,有17個社會組織結對19個貧困村,1家集體企業參與結對,38所學校與臨夏州41所學校結對,10家醫院與臨夏州13家醫院結對,實現精準幫扶。 滴水之力,可以穿石。逐步鋪開的社會幫扶機制,匯聚起廈門各行各業的善意和溫情,為對口幫扶提供了強大動力。 “從積石山考察回來后,我設想的目標是幫他們賣出200公斤左右核桃,沒想到最后孩子家長們訂貨量達到了450公斤。”時至如今,廈門市海滄區新陽街道新垵村黨委委員、新晟書院創辦人邱忠仁對這個數據還是記憶猶新。2017年底,他參加街道組織的參訪團到積石山縣調研,看到這里出產的蛋皮核桃肉多皮薄,便帶了樣品回來,發動新晟書院的兒童家長訂購。“此后,很多家長主動找到我,要幫助銷售核桃,還一致同意設立‘新晟書院愛心基金’,將書院的部分收入交給積石山縣的對口幫扶兄弟村。” 據了解,截至目前,廈門利用“扶貧日”等契機,采取上線公益廣告等方式加大宣傳發動,通過開展結對幫村、專場募捐等活動全年爭取社會幫扶資金3193萬元,物資折款705萬元,兩項合計較2017年增加1508萬元。此外,還有許多個人與貧困戶、貧困生結對獻愛心。去年7月,臨夏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山洪災害,廈門各級快速響應,積極籌措救災資金,市民踴躍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短短1個多月就籌措社會善款214.96萬元。 “廈門飛蘭州,開車到臨夏……臨夏廈門是一家。”而今,這首名叫《臨夏臨夏,我來了》的歌曲已經在廈門市大學生中廣為傳唱。臨夏與廈門,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是在人才、產業、愛心編織而成的網絡中,已經比鄰而立、血脈相連,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
相關閱讀:
- [ 01-16]廈企探索精準扶貧模式 扶貧車間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 [ 01-14]廈門去年實施202個扶貧項目 助力臨夏州11.22萬人脫貧
- [ 12-29]文樹人:扶貧路上 他用生命踐行承諾
- [ 12-29]撒鳳虎:這份“扶貧數據”背后 是太多扶貧干部的日常
- [ 12-08]全國網絡媒體湖南網絡行聚焦湖南茶陵“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工作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