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克(左一)一家正在視頻連線遠方的親人,最右為廈門日報記者朱道衡。 不回老家過年 開視頻吃團圓飯 主題詞:留廈 ●出鏡家庭 潘宏克,37歲,海峽出租車司機;妻子吳麗娜,33歲,百輪服飾有限公司職員;奶奶尚愛云,80歲,農民;小兒子潘奕行,5歲,幼兒園中班。 ●家庭住址 思明區前埔村 ●新年新愿 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美美;同行們平平安安。 記者到潘宏克家中時,他剛交接班結束,匆匆趕回家,工作服還未來得及脫,就系上圍裙,和家人一起包餃子。“這是河南禹州老家的傳統,過年要吃餃子,和閩南有點不同。”他笑著倒茶,邊倒還邊解釋,這是老家泡茶的習慣,用白瓷大茶杯沖綠茶,且不用過濾掉茶葉。他生怕記者喝不慣,又拿出一套閩南茶具,泡了鐵觀音。 “跑出租,挺辛苦。”利用餃子下鍋的間隙,他說,過去的2018年,和之前的10來年一樣,他每天依然要在車上待12小時,每天回家都腰酸背痛,“還好有老婆幫忙按摩一下。”每天還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特別是夜里12點過后,會有許多醉酒乘客,職場受挫的、失戀的等等,絮絮叨叨,重復著同一個故事,“吐在車上,我還得清掃。” “不過,趣事也不少。”他笑著說,來廈門旅游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有一次,他載到一個不會說中文的老外,拿著一張廈門地圖,一通亂指,兩個人互相聽不懂,最后利用肢體語言、翻譯軟件、再加上“河南腔英語”,確定老外要去曾厝垵。 雖然工作繁忙,他還是廈門海峽雷鋒車隊成員,空余時間,在紅綠燈路口,幫助引導交通。前段時間,時值春運,他尤其繁忙,出租車基本沒有空過。每天目送或接送返鄉的人們,拎著大包小包,他感覺自己有點幸運,春節在廈門度過。 “在廈門,我們家已經過了6個春節。”潘宏克說,留廈并非是因為沒有時間,或者買不到返鄉的票,而是他認為相對于北方,廈門氣候更好,冬天也綠樹繁花,“空氣好,小孩子也不容易感冒。”廚房里,妻子吳麗娜正在洗水果,也插嘴道,北方滴水成冰,“洗東西,手很容易生凍瘡。” “過年,在廈門的親戚比老家還多。”潘宏克笑著說,他的幾個堂兄弟、表兄弟,還有大舅子也都在廈門過年,而且都住在前埔、蔡塘附近,春節走動很方便,“其實,還有很多家庭,跟我們情況相似,更愿意在廈門團圓。” 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過年,他還特地把80歲高齡的奶奶,從老家接到廈門過年。因為第一次看望小重孫,盡管腿腳不便,奶奶還執意帶了河南醬牛肉和炸丸子,并且和孫媳婦一起做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奶奶親手包的餃子,是家鄉的味道。” 正在吃飯,桌上的平板響了,小兒子潘奕行一把拿住,點開叫了聲“爺爺”,視頻那邊傳來爽朗的笑聲。潘宏克告訴記者,他的爸媽還在老家,和妹妹一家過年,不過現在網絡方便了,隨時可以視頻聊天,相隔萬里,也像近在眼前,“這次年夜飯,就是這么開著視頻吃的。” 指著視頻上一個孩子,潘宏克介紹,這是他的大兒子,12歲,這次跟著一個同鄉伯伯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同時也是希望培養他的獨立性,做一個男子漢。視頻中,他的大兒子調皮地對他太奶奶說,“你睡我的床,我睡你的床。”一邊還扮了個鬼臉。而太奶奶還是不停地嘮叨著提醒,“多蓋被子,小心著涼。”(文/記者 朱道衡? 圖/記者 張江毅) ?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