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花燈鬧元宵 過節更添儀式感
越來越多的市民體驗制作花燈 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記者探訪老花燈制作現場 看手藝人如何快速制作
廈門晚報訊(記者 朱亞圣 林珊 沈淑婷 通訊員 方章雄)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的“標配”。璀璨的花燈,更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市場上的花燈,造型新穎,元素豐富,有的還搭配電子燈、音樂等,備受孩子喜愛。當然,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手工制作花燈,特別是親子一起動手,更添節日樂趣和儀式感。極具廈門傳統特色的“豆仔燈”,極具科技感的“3D打印花燈”,不論哪一種,都寄托了市民對節日的歡欣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愿景。
借助科技 妙筆生“花”
市民比創意拼技術,制作新潮的各式花燈
昨日上午,蓮花小學學生與家長一起學做元宵花燈。 劉東華 攝
家住前埔北社區的苗苗和媽媽制作剪紙花燈。 受訪者供圖
廢物利用,閑置的月餅盒成了紅通通的燈籠;組團學習,親子一起體驗傳統宮燈的制作過程……
這幾天,很多市民家庭都在制作花燈,除了傳統花燈外,不少人還制作了創意花燈,更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制作出了新潮花燈。
閑置物品再利用 環保花燈有巧思
制作花燈,需要準備材料。不少市民選擇“廢物利用”。閑置的月餅盒、啦啦棒、廢紙……經過一番巧思和巧手,就成了別具一格的花燈。
陳博文用月餅盒等閑置物品制作“環保花燈”。 受訪者供圖
廈門音樂學校三年級學生陳博文用紅色月餅盒來制作花燈。她用毛筆在盒蓋上寫了個“福”字,背面再畫上一幅畫,畫里有兩個孩子坐在桌前吃湯圓。盒蓋背面再用自制的正方形框架銜接,然后在頂部打洞,系上手提袋的繩子,一盞花燈就完成了。
廈門音樂學校二年級學生薛伊涵利用閑置紙張,做了一個“七彩花燈”。花燈共有7層,一層一種顏色,呈扇形。底部流蘇下面還有一張心形卡片,一面寫著班級姓名,一面寫著燈謎。
蓮花小學四年級學生張涵予也做了一盞花燈。用她媽媽的說法:“全是廢品做成的。”一次性筷子搭成骨架,卡紙做成燈罩,廢棄的啦啦棒做成裝飾。其實,涵予花了不少心思,燈面寫上“福”字,還裝飾了蝴蝶、蜜蜂、花等,寓意春天臨近。她還剪了一只小豬佩奇,寓意豬年迎春。
小朋友體驗3D打印制作花燈。受訪者供圖
小創客制3D花燈 畫完直接“打印”
昨天,蓮花小學的30名小記者和他們的家長參加了一場親子自制花燈活動,一起制作了傳統花燈——宮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廈門工藝美術廠技師莊光立到現場教學。
三年(4)班尹子鑫和媽媽一起參加了活動,母子倆都是第一次接觸宮燈。材料框架只用竹子和線,做成4個一樣的六邊形,再做燈頭和燈腳,燈頭掛上流蘇,看似簡單,實則繁瑣,需要耐心和細心。“糊上宣紙,畫上畫,耐看又莊嚴,而且有種歷史感。”尹子鑫的媽媽說。
除了傳統手工制作花燈外,還可以借助高科技,直接“打印”花燈。前天,思明區圖書館舉行了一場“元宵快樂妙筆生花”活動,小創客們用3D筆打印制作花燈,還了解了元宵節的由來與傳承。
活動中,濱東小學三年級學生林意翔制作了一盞荷花型花燈。他先調好3D打印筆的溫度,再將用玉米制成的材料裝進去,畫出了6片葉子和12片花瓣,并涂上熱熔顏料,快速把葉子和花瓣粘上去。安裝、穿孔、連接,一盞荷花型花燈就完成了。“花燈就是祝福大家未來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林意翔說。
傳承技藝 巧手制燈
一些老廈門人還會做“豆仔燈”,有的還開課傳承老手藝
記者 肖家豪
元宵節到了,各種燈會活動也紛至沓來,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花燈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在老廈門人的記憶里,有一種極具廈門特色的花燈叫“豆仔燈”,一到元宵節,街上到處是舉著“豆仔燈”的小孩,非常熱鬧。如果不小心把“燈”燒了也沒關系,一旁的大人會高興地說“發財發財”,有吉祥的寓意。
“豆仔燈”長啥樣?如何制作?記者近日走訪了兩位老廈門人。
蘇國華手工制作的傳統花燈,最左側為“豆仔燈”。 陳立新 攝
做一個要4小時
材料要到泉州買
家住塔厝的蘇國華今年87歲,自詡是個“老頑童”,喜歡唱歌、伴奏、制作視頻,還會自己裁剪衣服,用他自己的話說:“什么都喜歡玩一玩,學一學。”每年臨近元宵節,他還會亮出一項絕活——制作“豆仔燈”,送給周圍的孩子。
記者來到蘇國華家里時,他正在小方桌制作燈籠。桌上擺滿了竹篾、蠟燭、紅紙、金線等材料,房間里掛著一些已經做好的花燈,其中1個鯉魚造型的很吸引眼球,另外有3個結構相似,內外兩個竹框,外框是骨架,內框糊上紅紙,貼著剪紙圖形。蘇國華指著這3個花燈說:“這就是以前廈門最常見、孩子們最喜歡的‘豆仔燈’。”
蘇國華拿出了配件和半成品,邊比劃邊介紹:制作“豆仔燈”首先要“劈竹”,讓毛竹篾粗細適中;做竹圈時要“烤竹”,不然太脆了容易折斷;竹圈間連接的地方,要用“紙捻丁”配合膠水,只用線捆綁強度不夠……他說:“做一個‘豆仔燈’至少需要4個小時,還不包括準備材料的時間。很多材料都要專門去泉州買。”
堅持開課已近十年
教了近500個孩子
同樣會做“豆仔燈”的王邦欽今年也有80歲了。
王邦欽表示,他以前也經常做“豆仔燈”送給親戚朋友的孩子。有一次,遠在深圳的孫子說要回來跟他學做“豆仔燈”,這讓他觸動很大。他說:“制作‘豆仔燈’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藝,還是一種文化,要傳承下去。”從那之后,他制作“豆仔燈”的時間就變成了夏天,地點從家里變成了各類夏令營。他粗略計算了一下,從2009年至今,他已經在夏令營里教了十五六個班,總共有近500個孩子學習了這門“手藝”。
聲音
廈門傳統花燈有三種
廈門文史民俗專家郭坤聰說,在廈門的各種元宵燈會上,傳統花燈總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宮燈”,這種燈籠多數用竹制骨架,外部蒙上紅布,過年過節經常可見;第二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走馬燈”,這種燈籠利用空氣受熱膨脹的原理,讓燈籠上的圖案自動旋轉,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第三種就是“豆仔燈”,源于1000多年前。
郭坤聰說:“‘豆仔燈’用閩南話講,就是小燈籠的意思,給孩子玩非常合適。它是一種統稱,可以有很多種造型,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漂亮的幾何造型。”
黃壽三正在給龍燈上油彩。 方章雄 攝
鏈接
兩天做一個漳州龍燈
漳州也有不少閩南特色的燈籠,龍燈就是其中一種。記者近日走進云霄縣云陵鎮溪美社區內的一家民俗工藝品店,店主黃壽三正給一對龍燈上油彩。
畫滿各式花紋龍身的龍燈十分漂亮,不僅裝飾的材料多,而且需要制作者掌握竹扎、龍畫、棉紙、油彩等技法。黃壽三說:“制作一個龍燈,需要花上兩天的時間,包括劈篾子、制作骨架、粘布、上色、刷面漆等工序,都是手工活,從骨架的搭建,到龍畫的制作,再到龍身的鱗甲,都要一點一滴完成,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