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交通大數據 讓出行更通暢 《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發布,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解讀數據背后的奧秘 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 制圖/張平原)大數據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對于交通運輸行業來說,科學、高效、精準地滿足需求,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是首要目的。 近些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組建廈門市綜合交通運行信息指揮中心的基礎上,廈門市交通運輸局正在讓大數據活起來,讓大數據“說話”:找出全市交通運輸的薄弱環節,以問題為導向、實施科學管理,在“補短板”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降本”,進而讓交通運輸這一城市的“血脈網絡”更安全、更通暢、更高效。 日前,廈門市綜合交通運行信息指揮中心發布《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窺數據背后的奧秘。 為跨島通道號脈 一支超過1000人的建設隊伍,正在廈門西海域、在廈門島內興湖路地下巖層中不斷掘進……這,是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的建設現場,今年,該項目將力爭洞通,明年實現通車,成為廈門跨島交通的又一個重大發展事件。 修建廈門第二西通道的原因,大數據中能找到答案。《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中指出,海滄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廈門大橋這“四橋一隧”,進島26.0萬輛次/日,出島26.4萬輛次/日,且進出島車輛數仍在增加。 那么,哪座通道的通行壓力最大?數據顯示,海滄大橋進出島車流量占“四橋一隧”總車流量的比重29.2%,排在首位,這座1999年建成通車的跨海大橋,所面臨的交通壓力可見一斑。 這也成為第二西通道加速推進的重要背景。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跨島交通,是廈門跨島發展的‘先行官’,其加速抹平島內外發展差距,各類經濟產業也從通道向外‘輻射’,優化了產業發展格局。” 因此,在第二西通道策劃初期,交通運輸部門就以大數據為參考依據,在建設時間、形式、選址、線位、交通流向等多個方面進行科學考量,最終確定以隧道方式橫穿西海域,并在島內繼續以下穿隧道快速連接多條主干道。這一方面構建了一條全天候進出島通道,同時也高效疏導各方向車流,避免在島內成熟城區的有限空間內“大動干戈”。 大數據同時顯示,廈門的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廈門大橋在進出島總車流量的占比分別為20.5%、17.1%、17.3%、15.9%。其中,東向主要通道——翔安隧道在高峰期的擁堵情況最為嚴重。今年,第二東通道(翔安大橋)將全面動工,在橋梁設計等方面,也將大數據作為決策參考,據悉,第二東通道計劃在2022年前后建成。 |
相關閱讀:
- [ 02-20]又迎一年開學季 廈門交警發布交通出行預測
- [ 02-19]2018年廈門交通大數據披露 這些道路早晚高峰最易堵
- [ 02-16]憑返廈交通票據 外來務工人員將最高補助300元
- [ 02-14]因黑車被懟的交通局長發聲:整治黑車、整頓作風
- [ 02-12]廈門同翔大道、蘆澳路等交通重點項目陸續復工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