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交通大數據 讓出行更通暢
《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發布,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解讀數據背后的奧秘
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 制圖/張平原)大數據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對于交通運輸行業來說,科學、高效、精準地滿足需求,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是首要目的。
近些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組建廈門市綜合交通運行信息指揮中心的基礎上,廈門市交通運輸局正在讓大數據活起來,讓大數據“說話”:找出全市交通運輸的薄弱環節,以問題為導向、實施科學管理,在“補短板”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降本”,進而讓交通運輸這一城市的“血脈網絡”更安全、更通暢、更高效。
日前,廈門市綜合交通運行信息指揮中心發布《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窺數據背后的奧秘。
為跨島通道號脈
一支超過1000人的建設隊伍,正在廈門西海域、在廈門島內興湖路地下巖層中不斷掘進……這,是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的建設現場,今年,該項目將力爭洞通,明年實現通車,成為廈門跨島交通的又一個重大發展事件。
修建廈門第二西通道的原因,大數據中能找到答案。《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中指出,海滄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廈門大橋這“四橋一隧”,進島26.0萬輛次/日,出島26.4萬輛次/日,且進出島車輛數仍在增加。
那么,哪座通道的通行壓力最大?數據顯示,海滄大橋進出島車流量占“四橋一隧”總車流量的比重29.2%,排在首位,這座1999年建成通車的跨海大橋,所面臨的交通壓力可見一斑。
這也成為第二西通道加速推進的重要背景。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跨島交通,是廈門跨島發展的‘先行官’,其加速抹平島內外發展差距,各類經濟產業也從通道向外‘輻射’,優化了產業發展格局。”
因此,在第二西通道策劃初期,交通運輸部門就以大數據為參考依據,在建設時間、形式、選址、線位、交通流向等多個方面進行科學考量,最終確定以隧道方式橫穿西海域,并在島內繼續以下穿隧道快速連接多條主干道。這一方面構建了一條全天候進出島通道,同時也高效疏導各方向車流,避免在島內成熟城區的有限空間內“大動干戈”。
大數據同時顯示,廈門的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廈門大橋在進出島總車流量的占比分別為20.5%、17.1%、17.3%、15.9%。其中,東向主要通道——翔安隧道在高峰期的擁堵情況最為嚴重。今年,第二東通道(翔安大橋)將全面動工,在橋梁設計等方面,也將大數據作為決策參考,據悉,第二東通道計劃在2022年前后建成。
為地鐵時代加速
春節前,廈門北站和廈門地鐵來了一次“跨界合作”:乘客乘坐動車高鐵抵達廈門北站后,從北出站口下到地鐵站臺,可免去安檢即可乘坐地鐵。這個便民舉措,也與大數據有關——《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顯示,地鐵開通一年多來,廈門北站的日均客運量約為0.98萬人次,排在全市各個站點中的前三甲,因此,實現鐵路和地鐵的無縫換乘,是實實在在的便民。
那么,邁入軌道交通時代后,廈門市民對地鐵接受程度如何?大數據顯示,2018年1月,地鐵日均客流量為9.3萬人次,12月增長到13.7萬人次,增幅達47.31%。
這樣的增幅背后,也有大數據的“智囊”相助:根據統計,軌道交通1號線熱門站點的前五強分別是鎮海路站、烏石浦站、廈門北站、中山公園站和呂厝站。“為了發揮地鐵大運量的優勢、緩解出行難、提高公交出行率,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對109條線路進行優化,其中半數以上是圍繞著地鐵進行的。”廈門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當然,縱觀2018年公共交通大數據,地鐵還是“小老弟”——去年,常規公交日均客運量190.2萬人次,快速公交(BRT)日均客運量26.85萬人次,地鐵日均客運量11.33萬人次。但是,隨著地鐵網絡的不斷發展,廈門公共交通運輸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交通運輸部門仍將利用大數據,持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能力。
“當前,廈門公交集團正從大數據中總結出乘客出行習慣,比如,哪些道路上的客流量最大,哪些站點之間的潮汐現象最明顯。”該負責人說,“基于這些數據,廈門公交運行將更為科學、智能,實現降本增效。”
為城市擁堵出招
2月1日,為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公交通行效率,廈門在湖濱南路輔道右側車道、蓮前西路主道右側車道設置了公交專用道(全長11.6公里),規定每個工作日的7:00至9:00、17:00至19:30,只允許公共汽車、校車和執行緊急任務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通行,試運行時間為一個月。
實施公交專用道的意義不言而喻。比如,資料顯示,1臺公交大巴可承擔60輛小汽車的載客量,公共汽車人均道路資源占用率僅為小汽車的1/25,“因此,公交專用道的設置,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優先發展戰略,其能夠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緩解廈門島內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那么,半個多月來,這條公交專用道的運行效果如何?大數據顯示,公交專用道至少讓高峰期的公交車時速提速了20%。“跑起來”之后,公交班次運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乘客上下班速度更快、公交載客總量更高。
《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顯示,去年,全市公交平均巡航時速為21.19公里,在全國24個公交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中排第6,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44.3%。另一組數據顯示,去年廈門市道路平均交通擁堵指數為3.41(基本暢通),工作日早高峰擁堵指數為4.12(輕度擁堵),晚高峰為5.07(輕度擁堵)。其中,晚高峰的擁堵指數已經接近中度擁堵水平(6-8)。
“公交專用道的實施,將對以上數據產生正面影響,當市民出行習慣改變后,廈門早晚高峰的擁堵情況將得到緩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的努力方向,是將早晚高峰的擁堵指數降到4左右,也就是基本暢通。”
另外,2018年,廈門市完成36處隱患路段整治和20所學校周邊道路交通改善,打通6條斷頭路。
讓交通保障精準
2月16日零時05分,乘坐D4296次列車從深圳北來廈的96名旅客下車后,發現出租車道上已經有二三十輛車等著他們——其實,D4296次發車時,有多少人在廈門站下車,廈門交通運輸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已經知曉了。
這種大數據服務,在當下的“春運時間”中尤為重要。數據顯示,春運前29天,廈門鐵、空、海、長途客車四種運力迎送旅客865萬人次,其中,鐵路運量528萬人次、航空運量234萬人次、水路及公路運量103萬人次。
“有了精準數據,交通運輸部門就能開展精準保障。”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對客流量進行初步估算,再對全市各個客流集散地科學配置市內交通接駁運力,實現供需匹配。”
春運保障只是全年工作的“第一場大考”。《2018年廈門市交通大數據報告》顯示,去年,廈門巡游出租車營運5646萬趟,日均營運15.47萬趟,如何實現高效運轉是一項課題。
市交通運輸局介紹,大數據顯示,巡游出租車的熱門起終點為湖里萬達、梧村長途汽車站、蓮坂新村、文化藝術中心、明發商業廣場、前埔南區等。根據這些數據,交通運輸部門將對出租車市場進行科學管理,在滿足市民出行的同時,也保持出租車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