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元宵節日活動
2019-02-20 14:57:40? ? 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社區書院搭臺 民俗活動亮點多 除了看花燈、猜燈謎,有的地方還要“乞柑乞蠟燭”、全民集體吃咸粥……這些有趣的元宵習俗,在集美的各大社區書院都能找到。元宵節前后,集美區38家社區書院組織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30余場次。 各書院結合社區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開展獨具地方特色的元宵節活動。在灌口鎮頂許社區書院的元宵民俗文化節上,居民現場體驗“乞柑乞蠟燭”、全民集體吃咸粥等地方特色元宵習俗;后溪鎮新村社區書院開展“喜慶新春 與民同樂”元宵游園會,親子攜手制作花燈,玩趣味燈謎、家庭互動等游戲,熱鬧非凡。 節日總是與美食“捆綁”在一起。在閩南,脆美的“油錘”、象征團圓吉利之意的“元宵”、除熱益氣的“年糕”等是人們歡度春節的佳品。集美各社區書院邀請社區達人,讓新廈門人體驗制作“元宵”“年糕”“鼠曲粿”等傳統美食,一起品嘗分享元宵節的喜悅,更好地融入廈門。 依托社區書院平臺,集美的社區書院采取“社工搭臺、民眾唱戲”的形式,吸引村居的文藝達人、文娛隊伍力量共同打造元宵晚會。比如,鐵山、銀亭、日東社區書院等以武術、舞蹈、歌曲、樂器演奏、答嘴鼓、木偶戲等豐富的節目為大家獻上元宵祝福。 年度刈香巡游 已沿襲八百多年 昨日,集美社年度最熱鬧的活動——刈香巡游舉行。這是集美社陳氏的特有傳統民俗,至今已沿襲800多年。 有說法認為“刈”在閩南話里是割的意思,音“掛”,刈香是去祖廟分香火回到社里。而集美區政協文史顧問陳新杰說,古代王爺出行要左右兩個人掛著香囊,后來演變為兩人為王審知挑著香爐出行,故為“刈香”。 上午8點,集美大社戲臺廣場響起熱鬧的鼓樂,閩王王審知、“進士祖”陳文瑞以及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黑面祖師等神像被八抬大轎請出,和鑼鼓隊、彩旗隊等一起沿著大社路、集岑路、嘉庚路等,到集美陳氏的祖祠和各個角落巡游。 巡游所到之處,沿街商戶和住家擺設案桌、備上供品,犒勞迎神;門口放一個水桶,里頭裝著稻草、地瓜等——據說這是為王審知的馬所準備的糧草。主人燃炮迎神,并持香作揖虔誠祭拜。沿途不斷有村民加入巡游,隊伍綿延數里,最后回到大社陳氏宗祠,與宗親和海內外鄉親齊聚一堂,共同祭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少空氣污染,今年集美陳氏宗親理事會準備了兩臺電子禮炮,在巡游隊伍前“開路”,增加節日氣氛。 特寫 集美濃濃年味 感染遠近賓客 把2歲的小孫女扛在肩上,居民王福亮一家在集美區慶祝元宵文藝晚會上看得格外入迷。“孫女是個小戲迷,最愛看歌舞表演和閩南戲曲,有時候還跟著手舞足蹈的。”王福亮樂呵呵地說,他來自山東,去年8月被兒子接來集美,“我們就住在附近,杏林文體廣場經常有文藝晚會,只要有時間我和愛人都帶孫女來看。” 集美社刈香巡游現場有兩個特殊的面孔——華大的俄羅斯籍教師李太龍和太太陳麗梅。“刈香巡游很熱鬧,氛圍很好。”李太龍夫婦跟著巡游隊伍走了一圈,回到大社戲臺,就被現場的木偶戲表演吸引,說要找機會去深入了解。在北京待過五年的李太龍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因為陳麗梅對東亞文化感興趣,去年10月來廈門后,夫婦倆每個周末都到廈門各處游玩,了解當地習俗文化,并為之打動。 |
相關閱讀:
- [02-18] 廈門集美區西濱小學開展“四葉草”小志愿者培訓活動
- [02-18] 關愛環衛工人 廈門集美岑東社區書院舉辦送溫暖活動
- [02-19] 加快實現百姓富環境美 廈門集美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02-19] 風景這邊獨好 解碼廈門集美旅游連年“開門紅”現象
- [02-19] 廈門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開展清潔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