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廈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 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破解“新三難” 廈門日報訊(記者 詹文)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成效初顯,營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過,全國人大代表、廈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潘越在調研中發現,人們經商創業的“舊三難”已經解決,“新三難”卻出現。近日,本報記者連線北京,她表示,要向大會提交進一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的建議,推進行業準入改革以破解“新三難”。 潘越說,目前,商事制度改革已初見成效,營商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企業注冊數量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46位,較2013年的96位提升了50位,全國登記在冊的存續市場主體突破1億戶。 潘越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在人們經商創業的過程中,“辦照難”“辦證難”“退出難”這“舊三難”已經基本解決,“市場競爭激烈”“招工困難”和“成本高”成為“新三難”。 潘越建議,推進行業準入改革,擴展市場主體的競爭空間。她分析認為,“舊三難”主要是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缺少效率所導致的,而“新三難”則是源于產品和要素市場的供求失衡。因此,只有開放更多的市場領域,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競爭激烈和成本高等“新三難”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自商事制度改革以來,77%的新增市場主體進入了服務業,僅17%的新增市場主體進入第二產業,分布嚴重失衡。因此,建議商事制度改革從企業準入向行業準入擴展,為市場主體的健康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潘越建議,一方面降低第三產業中競爭相對不夠激烈的行業的準入門檻,避免新增市場主體大量進入高競爭行業;另一方面,降低第二產業行業的準入門檻,鼓勵并引導新增市場主體進入第二產業,進而緩解服務業產品和要素的供求失衡。 鏈接 為何會出現“新三難” 潘越說,過去幾年,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增長迅猛,這帶來兩方面的影響。首先,從供給端來看,將會導致產品市場中供給者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其次,生產要素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并推動要素價格上漲,從而出現招工難、成本高等問題。因此,營商環境越改善,市場“準入”“準營”越便利,產品市場競爭就會越激烈,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因此“市場競爭激烈”“招工困難”和“成本高”成為“新三難”。 |
相關閱讀:
- [ 01-18]于偉國參加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廈門代表團審議
- [ 01-12]廈門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午閉幕 陳家東主持
- [ 01-09]廈門進入“兩會時間”: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今開幕
- [ 01-07]廈門兩會前奏:市人大市政協開啟兩會民意直通車
- [ 01-06]海滄區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游文昌當選海滄區政府區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