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梳山理水造地營城 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路徑 老城區要改造提升,新城區如何匯就藍圖,建設新型海綿城市。 3月3日到3月10日,下了整整一周的大雨,翔安南部新城新建的科技中學內,紅色的跑道、整齊的透水路面、青翠滿眼的校園,絲毫看不到積水的痕跡。 項目負責人李運杰介紹,學校海綿項目分為兩個匯水分區,根據徑流量分析,采用了透水鋪裝、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城市措施,雨水通過匯流和轉輸,經截污等預處理后引入場地內的海綿城市措施進行滲透、儲存、調節,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將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最大化,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翔安新城試點區大部分區域雖尚未開發,但是初期傳統的開發建設已使水面率呈逐年減少趨勢,亟須轉變新城開發模式,盡快保護并修復自然本底,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 廈門市海綿辦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新城試點區先“梳山理水”,劃定藍線綠線,嚴格保護水系、綠廊、低洼地等大海綿體,打通行泄通道,留足調蓄空間,控制水文豎向,確保城市良好的自然排水基底;接著“造地營城”,精細化管控地塊、道路等小海綿體,嚴格雨污分流,讓“雨水地面走,污水地下走”,從雨水收集到最終排放實行全流程環環把控,嚴格控制入河面源污染,再輔以系統保障,開展生境營造、內源治理、活水提質等工作,留足水,留好水,實現水環境的良性循環。 通過長期管控與近期修補相結合,以保護自然生態格局為先,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從源頭上避免了傳統新城開發建設模式下所面臨的水方面問題,翔安新城試點區全面建成了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海綿新城,其規劃建設管控經驗已為廈門市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廈門生態宜居新城建設的典范。 ? |
相關閱讀:
- [ 03-12]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迎"國考" 國家三部委聯合專家組昨抵達
- [ 03-11]廈門創建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市 提升城市宜居度
- [ 03-11]廈門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 [ 03-08]廈門創建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市 提升城市宜居度
- [ 01-17]福州267個海綿化改造項目全面動建 115項已完工
- [ 11-28]《海綿寶寶》原作者患漸凍人癥去世 享年57歲
- [ 10-29]廈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有了新驗收標準
- [ 09-03]翔安再添休閑公園兼具“海綿”功能 即將向市民開放
- [ 06-19]多科協作 邵武市立醫院治愈一頸動脈海綿竇瘺患者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