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廈門海綿城市建設精品項 目——翔安鼓鑼上下游公園
②市民行走在海滄馬鑾灣帶狀公園內的彩色步道上。
東南網3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這樣的海綿城市建設圖景,在廈門已成為現實。作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3月11日,廈門迎來“大考”,由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組成的聯合專家組來到廈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績效評價現場復核,并對廈門作出了如此評價。
以海滄馬鑾灣和翔安南部新城為試點,三年多來,廈門探索走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老城區和新城區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流域綜合整治,消除6處黑臭水體,新建221公里的雨水管網,改造151個老舊小區,整治123處城市內澇風險點和積水點……
提高城市承載力,提升百姓幸福感,提速百年城市建設。高顏值、高素質的生態花園之城,正以日益清新雍容的姿顏,款款走向未來。
敢闖敢試付諸實踐
從“試點海綿”逐步提檔到“全域海綿”
“從未來的城市發展角度出發,我們不想局限在試點區,而是全市都要按照海綿城市理念要求來建設,這是我們提高廈門城市承載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龔建陽說。
從“試點海綿”到“全域海綿”,除了勇氣和底氣,更需要大量的創新舉措和城市智慧。事實上,三年多來,帶著這樣的理念并付諸實踐,在廈門,海滄新陽主排洪渠已消除黑臭,正在逐步恢復水生態及周邊自然生態,7處內澇點都已完成治理;翔安鼓鑼流域通過構建“海綿骨架”及源頭海綿建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連片海綿成效。
來自廈門市海綿辦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總面積35.4平方公里,其中,海滄馬鑾灣試點區試點面積20平方公里,翔安南部新城試點區15.4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完工項目196個,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32.544平方公里,全市黑臭水體現象消除,城市內澇問題基本解決,熱島效應有效緩解,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明顯增加,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落實綠色發展,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重要舉措和國家戰略,早已成為解決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及水資源一系列問題的新趨勢、新方向。而在廈門,海綿城市建設更成為優化升級城市功能、破解土地資源有限、資源環境容量小等發展瓶頸的有力武器,在“生態立市”的廈門,這樣的探索已深深熔鑄到城市的血脈之中。
老城區治理黑臭水體
探索修復健康水生態系統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連片的工業區,在海滄馬鑾灣試點區,承載著大量的廈門工業企業,經濟產業輻射漳泉,產城融合日益國際化,正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灣區,但也面臨著高負荷開發后區域內大量工業企業與城中村給流域帶來大量污染負荷的城市難題。
城市建成區、老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難點是全國性的課題,如何破解?
新陽主排洪渠黑臭水體,曾是國家部委督辦的黑臭水體。幾天來,新陽主排洪渠依岸而建的生態小公園內,漂亮的紅色走道上,項目工程負責人陳振期一直忙著接待前來參觀項目的國內同行。吸引他們紛至沓來的理由只有一個——這個昔日聞名的黑臭水體如何華麗蛻變,重現“水清岸綠魚游”的城市美景?
“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為了長制久清,需要這樣的系統治理方案。針對末端的新陽主排洪渠黑臭水體,新建調蓄設施及截污管網解決村莊污水排放和面源污染問題、大量清淤25.9萬立方米,實施人工水草、曝氣、雨水臺地、綠島等生態修復,有效提高水質及環境質量,新建一體化處理設備進行補水和活水提質。
通過綜合整治,新陽主排洪渠如今已順利消除黑臭,水質明顯提升,正逐漸恢復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根據2018年開展的群眾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馬鑾灣試點區海綿城市建設總體滿意度達到了94%。
廈門煙廠西區公園因為引入了海綿城市改造工程創新理念,這里的雨水花園,甚至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廈門分院海綿工程師揭小鋒說,廠區采用涌泉式陶罐出水口和雨水陶瓷灌溢流罐,雨水經過雨水花園的滲透、滯留、調蓄、凈化作用后,再通過雨水陶瓷溢流罐排入雨水管道系統。這樣做達到了削峰防澇、錯峰排放、削減面源污染的目的,從源頭上實現降污減排,還改變了傳統的傷疤式、膏藥式溢流設施,打造園林小品,也為城市景觀增色添彩。
揭小鋒表示,未來還考慮引入3D打印技術,結合企業文化和周邊環境進行定制設計和生產,如溢流球雕塑、溢流煙斗等,使海綿設施更加豐富多彩和妙趣橫生。
據了解,馬鑾灣試點區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作統籌,從全流域、全系統的角度解決了傳統城市發展遺留的水體黑臭和內澇問題,深入改造工業廠房、建筑小區、公建設施、市政道路等源頭減排項目105個,全面開展市政管網清淤、截污、擴容改造工作,并新建調蓄設施,盡可能地在岸上就將污染截住、把雨水留住,不僅有效緩解了新陽主排洪渠的水環境外源壓力,而且同步消除了7處歷史澇點,總結出了建成區一套完整的黑臭水體及內澇綜合整治經驗,為全市其他建城區提供了優質樣板。
新城區梳山理水造地營城
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路徑
老城區要改造提升,新城區如何匯就藍圖,建設新型海綿城市。
3月3日到3月10日,下了整整一周的大雨,翔安南部新城新建的科技中學內,紅色的跑道、整齊的透水路面、青翠滿眼的校園,絲毫看不到積水的痕跡。
項目負責人李運杰介紹,學校海綿項目分為兩個匯水分區,根據徑流量分析,采用了透水鋪裝、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城市措施,雨水通過匯流和轉輸,經截污等預處理后引入場地內的海綿城市措施進行滲透、儲存、調節,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將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最大化,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翔安新城試點區大部分區域雖尚未開發,但是初期傳統的開發建設已使水面率呈逐年減少趨勢,亟須轉變新城開發模式,盡快保護并修復自然本底,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
廈門市海綿辦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新城試點區先“梳山理水”,劃定藍線綠線,嚴格保護水系、綠廊、低洼地等大海綿體,打通行泄通道,留足調蓄空間,控制水文豎向,確保城市良好的自然排水基底;接著“造地營城”,精細化管控地塊、道路等小海綿體,嚴格雨污分流,讓“雨水地面走,污水地下走”,從雨水收集到最終排放實行全流程環環把控,嚴格控制入河面源污染,再輔以系統保障,開展生境營造、內源治理、活水提質等工作,留足水,留好水,實現水環境的良性循環。
通過長期管控與近期修補相結合,以保護自然生態格局為先,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從源頭上避免了傳統新城開發建設模式下所面臨的水方面問題,翔安新城試點區全面建成了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海綿新城,其規劃建設管控經驗已為廈門市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廈門生態宜居新城建設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