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傳統節日 弘揚文明新風
海滄區各街道、社區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增強居民獲得感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李曉輝 李巧莉 通訊員 楊佳怡)緬懷革命先烈,開設主題講座,組織踏青出游……記者昨日了解到,清明節前后,海滄區各個街道、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將開展極具閩南特色的清明節活動,充分挖掘傳統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習俗,讓傳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此外,還有影視制作人以公益形式,拍攝了緬懷先烈的新聞故事《海滄之子》,這一作品近期將在央媒等平臺放映。
開展多種活動
引導居民了解節日文化內涵
清明節前后,海滄區各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活動圍繞節日習俗,弘揚傳統文化及移風易俗新風尚,通過開展講座、手工活動、誦讀活動等,讓居民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東孚街道寨后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舉行“呵護綠色清明,弘揚時代新風”活動。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活動期間,將邀請志愿者到站點開設“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講座,讓孩子們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學習膾炙人口的清明名篇佳句。同時,組織孩子和家長一起種植綠色盆栽。洪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開展移風易俗知識問答,倡導通過綠色生態的祭祀方式,代替焚燒祭品、燃放鞭炮等,踐行文明新風尚。
嵩嶼街道東嶼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開展“三月三糕粿香——東嶼記憶中的美味”活動。居民李娜說,清明節有吃青團、清明粿的習俗,青團、清明粿含義深遠,既有對先人的緬懷,也有對春天新生的希冀。
海滄街道漸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清明節期間,將開展“感懷清明·遙寄相思”為主題的手抄報活動,讓孩子們參與節日活動的同時,也提升學習能力。
近年來,海滄依托本土資源,大力弘揚以耕讀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弘揚與發展傳統文化方面,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子。
緬懷先賢先烈
發揚優良傳統
近年來,海滄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成效明顯。如今,大擺酒席、鋪張浪費少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多了。在祭奠先人的方式上,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通過文明、綠色的方式表達哀思。“一束鮮花、一副挽聯,都是寄托哀思、緬懷故人最好的方式之一。”海滄文圃山陵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清明期間,他們免費提供鮮花,引導居民綠色祭掃。
緬懷先賢,不忘來路。海滄區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月每個周末,圖書館都將為讀者放映《開臺王顏思齊》《海洋赤子周起元》等大型歷史紀錄片,引導市民讀者緬懷先賢、不忘歷史。
近年來,海滄區除了挖掘本土歷史名人事跡,弘揚耕讀文化,還不斷深入挖掘紅色記憶。每年清明節和國家公祭日,海滄居民都會來海滄革命烈士陵園祭掃。清明節當天,共青團海滄區委將主辦益童成長之“緬懷先烈祭英靈,文明祭掃傳家風”活動,組織新老廈門人帶上子女,走進海滄區革命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重溫歷史。
前不久,影視制作人王毅導演制作了一部有關海滄區革命烈士陵園的新聞故事《海滄之子》,該作品將于近期在央媒以及自媒體等平臺放映。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踏青也是清明時節的習俗之一。據悉,海滄天竺山旅游景區專門策劃了相關主題活動,讓市民游客游覽春光的同時增添樂趣。
回顧
創新形式豐富內容
傳統節日煥發生機
每逢傳統節日,海滄都會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結合百姓需求,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且接地氣的活動,進一步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去年以來,海滄大力弘揚耕讀文化,不斷創新提升并形成特色。居民陳琳說,她參與了去年的“我們的節日·清明”活動,在祈福樹上掛上了小卡片。“特別喜歡游園、賞歌仔戲等接地氣的活動,引導大家過好傳統節日。”她說,在清明節除了要緬懷先人,更要傳承先人留下的好家風、好家訓。
去年,海滄區開展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備受居民喜愛。“端午的祓禊祈福、清明的寒食DIY、重陽的敬茶,這些民俗都融入活動中,讓我們對傳統節日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傳統節日因創新而時尚,年輕人喜歡參與,小孩既樂在其中也有收獲。”陳琳說,海滄通過創新民俗活動,讓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及閩南文化的魅力。
海滄社區居民顏女士說,去年她帶孩子參加了在蓮塘別墅舉行的清明節主題活動。“現場有很多童玩游園活動,小孩玩得很開心,大人也找回了童年的感覺。”她說,這些活動增進了鄰里之情和親子之愛,也讓傳統節日的習俗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