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城義診時期舊照 (受訪人 供圖)
東南網4月9日訊(本網記者 林歆剛)在廈門,有這樣一位老人,已92歲高齡,卻仍在醫學事業上不斷探索。他以“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一生著作多部,救死扶傷無數。
這位老人名叫陳金城,他將“少花錢,醫疾病,好療效,促長壽,為廣大人民群眾和患者服務”當作座右銘。近日,本網記者探尋了這位醫者仁心的故事。
一生為醫 全心全意救死扶傷
1957年,畢業于福建醫學院的陳金城,分配至晉江專區第一醫院從事臨床內科工作。1958年,他參加中國衛生部舉辦全國首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高級研究班福建班,結業后留任福建中醫學院傷寒溫病教研組擔任講師。
1965年,仙游縣腦脊髓膜炎大流行,波及18個公社,大批省地市縣醫療隊分赴第一線開展流腦防治工作。陳金城帶領地區醫療隊分赴重點疫區設立臨時隔離病房,臨時病房共收1209例,治愈率達97.47% ,而當時的正常死亡率則是10%。因此,當時該事跡常被群眾贊許。事后,陳老先生還及時總結出《大劑量阿托品搶救爆發型流腦臨床分析》等論文,論文收錄到世界重大學術創新成果獲獎經典錄中。
后來,陳老先生逐漸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先后到洪瀨霞鋒大隊、梅山蓉中大隊創立合作醫療,并創辦南安縣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以及赤腳醫生培訓班。泉州南安首批赤腳醫生就是陳金城所培養。在創辦合作醫療時期,一架顯微鏡解決三大常規,一臺“B超”解決腹腔疾患,這在當時屬最新科技醫療水平。
老人回憶道,他與赤腳醫生聯合當地駐軍衛生連一起上山采藥,研究一草一木,加工制作針劑、片劑、丹膏藥散,增加對中草藥品種性能和功效的認識,豐富中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
“從醫60多年,我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據陳金城老人回憶,在梅山蓉中大隊時,有一次碰到一位婦女分娩時大出血住入醫院,他馬上請產科醫生及時輸血救治,并自愿扣除當月工資給醫院。
醫德隨身,老先生的善舉得到了無數患者的感謝,也圓了他多年夙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退休后,陳老先生返聘于廈門蓮花醫院,同時利用周末時間到南普陀觀音寺免費義診,并健全寺院藥房。談及義診之舉,陳金城坦言,其實這是多年救助病人后,逐漸從心底萌發的想法。
談起義診時期的軼事,老人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稱當初湖里區有位老師患急性肝炎,醫院住院費花費高。“我憑借著對自身醫術的把握,建議其在家調治,前后用中藥治療一個月,最終治愈,總共花費不到三百元。”
陳金城將多年從醫經驗化作鉛字側身書間。東南網記者 林歆剛 攝
筆耕不息 多年經驗寫入書中
在老人家中,記者看到了成堆的書籍和文章,這些都是他一生從醫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歸納了其生平回憶及醫學知識。在陳金城看來,多年的從醫經歷,些許成績不足以為人道,只希望憑借手中的筆桿將自己多年經驗化作鉛字側身書間。
老人所著書籍涵蓋了多方面醫學知識,例如《解放十二年來我省傳染性肝炎文獻綜述》《中西醫結合調理脾胃在臨床上的運用》《祖國醫學溫病學說--對傳染病的貢獻》《605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臨床分析》《大劑量阿托品格救暴發型流行性腦脊膜炎的臨床分析》《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中激素對阿托品的敏化作用》《觀眼識痔》等。
“陳老先生有著對醫學上獨有的研究和見解,生平秉持著中西醫結合的理念。”曾為其書作序的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如龍稱,如今,陳老先生雖已年邁,但他那份常人莫及的執著,才使得家中有這累累獎章和證書。
在陳金城外孫眼里,外公書寫時經常由于長時間久坐,造成行動不如往常便利,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寫書的熱情。無論任何困難,他始終滿懷激情,這就是他對醫學事業的熱衷和歲月沉淀下的情感。
據了解,陳老先生曾出版過的諸多書籍、文章,基本都收納在廈門和泉州各大圖書館中。閑暇之余,他還會參加科普知識講座,在華僑大廈華僑之家為菲律賓、印尼、泰國歸僑免費講課、送書。
此外,在養生健康長壽方面,陳金城也仍不斷專研,寫出《食療與健康》等書籍,為的是讓廣大老百姓茶余飯后翻一翻,多了解一些醫學常識,以求能更好地生活、更健康地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