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島發展,廈門謀劃縱深推進
集美軟件園三期 施辰靜 攝
東南網4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吳在平)跨島發展是廈門一以貫之的城市戰略。十幾年來,當地依序推進島外新城建設、不斷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初步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城市發展格局由島內的“拳頭”拓展為全市的“手掌”。伸“拳”成“掌”,島內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更加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融合。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趕超的新一輪發展中,廈門跨島發展如何向縱深推進?這不僅事關廈門“兩高兩化”之城的建設成效,也關系到當地能否更好地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中發揮龍頭引領帶動作用。日前,廈門市主要領導先后來到海滄、集美、同安等島外各區,深入工地、園區、企業,察看新城建設、高新產業、社會民生項目,共同探討謀劃推進新城建設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新舉措。
伸“拳”成“掌”,拉開城市框架
思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在不久前舉辦的一場專場招聘會上,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收到了數十份簡歷。該公司人力專員趙桂紅說:“島外的就業環境越來越能夠吸引人才了?!?/p>
當天,150家企業到場攬才,1000多個崗位共吸引了3000多名求職者應聘。招聘會的高人氣源于島外相關配套的不斷完善,軌道交通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2017年12月31日,廈門地鐵1號線開始投入試運營,縮短了島內外的距離感。
“地鐵線未來將極大提升廈門城市的發展潛力?!毖篷R哈發動機(廈門)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復軍把企業搬至島外片區。在他看來,搬遷短期內雖然讓企業付出較多的建設成本,但著眼于長遠,企業不僅可節省下一筆可觀的成本開支,還換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建軌道就是建城市,跨島發展進程中,軌道交通是引領和支持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睆B門軌道交通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集團計劃2020年建成1、2、3號線3條“三向出島”骨干線,通過以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統,覆蓋到跨島發展的軸向。
這樣的努力并不限于軌道交通。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海滄大橋及翔安隧道等進出島的重要通道,每天通行車輛超30萬輛次,讓廈門徹底告別了孤島時代。作為“四橋一隧”的承建者,路橋集團還在加緊建設廈門新機場(翔安機場)造地工程、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工程、第二東通道工程等國家級、省級重點工程項目。
交通設施跨島布局,為實施跨島發展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集美新城與海滄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態勢,環東海域東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也讓曾傾向于向島內聚集的人才和資本,逐漸選擇在島外落地生根。
人才與資本的跨島流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產業的跨島發展。思凱文化和雅馬哈所在的軟件園三期位于集美新城,行業獨角獸或龍頭紛紛入駐。截至去年底,園區累計注冊企業1902家,入駐員工達2.3萬人,實現營收176億元,同比增長40.8%。
獨木不成林。島外新城和重大片區開發建設,是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跨島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因此,廈門市主要領導要求,各區各部門和各新城建設指揮部要抓好這個支撐高質量發展和實現趕超目標的重要增長極,繼續為城市轉型發展和拓展結構空間創造載體。
以人為本,推進產城融合
跨島發展的載體是新城,而新城建設的關鍵在產業。今年,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根據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新城建設,縱深推進跨島發展”的要求,在產業用地方面將繼續重點圍繞島外新城、地鐵沿線、產業園區開展土地供應,并進一步增加產業及配套用地供應的比重,重點滿足辦公、商業、軟件及研發用地、物流倉儲、酒店等類型用地需求。
除了產業用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廈門還在軟環境方面著力。以軟件園三期為例,園區建設人工智能超算平臺、云服務平臺等各類公共技術平臺,搭建“科技+金融”投融資平臺,引入金融資本、人才服務、知識產權等服務機構,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和“15分鐘產城融合生活圈”等,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無論是產業的發展,還是新城的建設,必須要以人為支撐。就此而言,跨島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民生,要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發力。
4月6日,由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按三級甲等醫院標準共建的廈大附屬翔安醫院開業,包括此前已晉級三級綜合醫院的廈門市第五醫院以及正式動工建設的廈門環東海域醫院等一批建設中或已投運的醫療機構,今后島外居民可以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作為島外重要的教育補短板項目,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中部、高中部去年8月初通過竣工驗收,相關的市政配套設施同步實施。當年秋季,位于馬鑾灣新城的海滄校區首次面向全市招生,代表著廈門的名??鐛u發展戰略邁出實質性的一步。目前,雙十中學、外國語中學、廈門六中、科技中學和廈門市實驗小學先后“出島”,和島外學?!盃渴帧薄H缃?,島外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吸引人才來廈發展,當地規劃建設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鐵社區、同安祥平保障房地鐵社區、海滄馬鑾灣保障房地鐵社區、集美巖內保障房地鐵社區,提供約6.48萬套保障性住房。
產城融合,廈門島外各區的人口承載量和經濟承載量不斷提升。廈門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最直觀:截至去年底,廈門市常住人口達411萬人,島外人口總量達206.4萬人,比重高達50.2%,首次超過島內。因而,廈門市主要領導提出,要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發展,集聚一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的企業,讓企業和人才安心扎根廈門。
帶頭推進,引領區域發展
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丁國炎認為,新時代的跨島發展,著眼點是認真貫徹福建省委關于推動閩西南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廈門在區域發展主軸線加強布局,以優質軟實力服務周邊,把發展重點延伸到兩市交界接壤處,不僅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間,也有利于延伸和擴大城市輻射。
今年廈門市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同樣提出,廈門除了做好自身的島內外協調發展之外,也必須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中帶頭推進,發揮好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協同發展,交通先行。道路路網服務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區域經濟聯系的緊密。作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項目,起于海滄孚蓮路互通立交、終于廈漳分界處的海翔大道(孚蓮路—廈漳界段)3月初正式通車,便捷了廈漳兩市之間的往來。
事實上,在面向漳州路網打通的同時,與泉州接壤的翔安也在近日啟動濱海東大道的最后一段路——翔安東路至蓮河段的建設,推動區域間通道的最后貫通。
“交通一體化是建設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先行領域?!睆B門市政協委員許黎明說。
不只是交通,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制造業、服務業、協作園區、社會事業等領域。據了解,自去年8月啟動協同發展區建設以來,閩西南五市以“打開通道、聯接渠道、整合資源、共享平臺”為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經研究篩選,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第二批共88個重大(重點)項目也已出爐,總投資約187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約165.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