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接地氣通天道 走出文化自信的海滄步伐 4月20日上午,保生青草藥傳習中心在海滄慈濟北宮青草藥園揭牌。揭牌儀式上,我省唯一一位以青草藥傳承享國務院津貼榮譽的黃鋤荒老師授徒傳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立志成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個由海滄區“臺助”參與推動成立的傳習中心,是當地眾多非遺項目傳習中心的其中一個,也是海滄區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閩南文化弘揚傳承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海滄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對臺交流融合的責任擔當,落實國家“惠臺31條政策”,依托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平臺,營造閩南文化傳承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濃厚氛圍,走出堅定文化自信的“海滄步伐”。 重挖掘 運用名人資源為閩南文化代言 如果說閩南是中華文化的奇葩、揚名世界的熱土,那么186平方公里的海滄就是這朵奇葩、熱土的縮影,更是閩南文化的“基因庫”。以顏思齊、周起元、丘菽園、林可勝等為代表的海滄歷史名人,近年來更多地與閩南文化聯系在一起,廣為人知。海滄區還嫁接央視等平臺,將名人史料拍攝成影視作品廣泛傳播。其中,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獲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優作品,《海洋赤子——周起元》榮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這些正是海滄區加強傳統文化弘揚傳承的重要舉措——挖掘本土名人資源,豐富閩南文化的內涵。 “可以說海滄的這項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走在前列。”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福建省旅游學會執行會長、文史專家彭一萬表示,海滄的“名人”都是群眾耳熟能詳的鄉親,這讓百姓對文化的傳承更有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讓這項工作更有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海滄區還發揮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平臺作用,通過基礎性的挖掘工作,讓傳統文化的資源生動鮮活起來:編寫《紅色海滄》,極大豐富了海滄的革命史料;設立青草藥傳習中心、籌備北宮書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支持滄江古鎮保護性開發;裝幀制作古法線裝書籍,讓《周忠惠公傳疏》《金沙書院記》等得到很好的保護。不僅如此,研究會還組織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深入巷弄田間,考察記錄海滄的文化坐標,并整理成冊。 “面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豐富歷史遺產,我們要懷著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挖掘整理、搶救保護的步伐。”林合安介紹,海滄將在深入挖掘名人和歷史資源的同時,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社區、群眾生活。目前,海滄已經在著力推動歌仔戲、送王船等特色閩南文化的傳承,區內一批中小學已紛紛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 |
相關閱讀:
- [ 04-22]首屆廈門海滄新陽河流文化節在馬鑾灣帶狀公園開幕
- [ 04-20]“包干制”志愿服務 海滄新陽街道掀綠水青山“保衛戰”
- [ 04-19]廈門海滄馬青路貨車追尾轎車 造成連環剮蹭
- [ 04-19]廈門海滄:創新驅動開放引領 提升法律服務質效
- [ 04-19]廈門海滄區新陽街道以“包干”形式提升潔凈家園行動成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