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電音三太子”的年輕人
上過央視的蔡建龍和同伴將興趣愛好融入閩南文化傳播中
蔡建龍和小伙伴在堅守中收獲成長。
“電音三太子”融合傳統文化和時尚文化,受到人們的喜愛。
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紀鳳媚)“每次到這邊訓練,都有很多居民圍觀,有人甚至一路跟著過來看。”日前,在灌口風景湖公園內,蔡建龍和他的“電音三太子”一出現,就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
“電音三太子”是結合電音和臺灣傳統民俗藝陣三太子的表演。2000年出生的蔡建龍和小伙伴跳“電音三太子”已經五年了,還在灌口白水泉里租了訓練場地。這群“00后”都對“電音三太子”十分著迷,并致力于傳播閩南文化。
結緣
從小就迷上閩南文化
省吃儉用買“神偶”練習
說起與“電音三太子”結緣,蔡建龍說,這與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他的媽媽經常跟著戲班子演唱閩南戲曲,爸爸是科儀,經常參加廟里的活動,舅舅、外公、叔公等也經常參與有關閩南文化的活動。“我可以說是在戲班子里長大,經常看戲,也經常到廟里看熱鬧,所以比同齡人更早接觸閩南文化。”他說,“在耳濡目染中,我愛上了閩南文化。”
14歲那年,他偶然看到了陣頭表演,對里面的“電音三太子”記憶深刻,很想買一尊“電音三太子”的“神偶”。他的想法得到了同學李旭的支持,兩人把零花錢和壓歲錢都拿了出來,湊了2700元。“當時我們把家長給的零花錢都省下來,盡量不在外面吃飯,回到家再偷偷煮飯吃。”蔡建龍說,“即使在外面吃飯,也盡量買比較便宜的飯菜,就這樣花了兩三個月才把錢湊齊。”
“神偶”買來之后,他們就開始偷偷練習,跟著視頻學習動作、步伐等。“一套‘神偶’有三四十斤重,不僅要扛著,還要跳舞,剛開始練習時很不舒服,肩膀經常會腫起來,有時手都抬不起來。”蔡建龍說。
壯大
在校運會上首次亮相
吸引5名同學“入伙”
一番練習后,在當年校運會的運動員入場環節,蔡建龍和李旭扮成“三太子”亮相,吸引了大家的關注,很多老師和同學都過來圍觀。過后,方錦標等5名同班同學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跟著學習“電音三太子”的表演。
家長們的態度如何?蔡建龍說:“家長剛看到的第一眼就嚇住了。”而李旭的家長則表示看不懂,但沒有反對。“不過臨近中考,家長們就不讓跳了,希望我們能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李旭說,“但那時大家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有時放學后練習到六七點才回家。”
為了傳播閩南文化,他們還帶著“神偶”去了北京,登上了長城。“去北京的時候,箱子是特別訂做的,尺寸再多一厘米就上不了飛機。”李旭說,他們穿著“神偶”出現在長城腳下時,就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圍觀。登上長城之后,更是被團團圍住,一度影響了通行,最后被景區工作人員勸了下來。他們甚至還扛著“神偶”參加了廈門馬拉松,跑了5公里。
磨礪
曾經一個月演出12場
表演后肩膀又青又腫
隨著表演水平和知名度的提升,蔡建龍等人經常受邀到各地演出,最多時一個月有12場,還上了央視少兒頻道。由于隊員都是“00后”,他們被稱為最年輕的“電音三太子”表演隊。
蔡建龍說,有一次他們5個人帶著3尊“神偶”到安溪參加一個繞境巡游活動。由于巡游的路徑比較長,需要有3人始終處于表演狀態,每隔一段時間再輪換、休息。“當時太累了!坐車轉移到下一個點時,差點睡著了。表演很辛苦,但大家都咬牙硬撐著。”李旭說,表演完之后,好幾個人的肩膀都腫了起來,像一個小球,發青、發紫,手都抬不起來。在表演過程中,他們也常被劃傷、碰傷。
堅守
上大學后堅持集合練習
成長中懂得責任和耐心
雖然很苦很累,但蔡建龍等人堅持了下來。受他們的影響,社區不少家長、小朋友也迷上了“電音三太子”。方錦標的一個鄰居是一個小學生,放暑假時在家無人照看,就跟著方錦標來看表演,沒想到產生了興趣,于是跟著練習,如今已經堅持了五個年頭,并成了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高中畢業以后,小伙伴們考入了不同的大學,但大家會因為“電音三太子”再聚集在一起,堅持練習或者共同演出。在各自的學校里,他們也堅持通過推廣“電音三太子”等傳播閩南文化。現在,隊員已經有15人。
“在這5年里,大家也想過放棄,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算了吧,算了吧’。”李旭說,“但現在大家都改變了很多,做事情有了責任心,也有了耐心。”
蔡建龍說,對閩南文化的熱愛,讓大家聚集在一起,堅持在年輕群體中傳播閩南文化。方錦標說,和大家在一起學會了堅持,知道了什么是責任,在堅守中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