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康澤輝 林墨涵/文沈威/圖)有的媽生了娃,放棄了高跟鞋;有的媽生了娃,習慣了素面朝天。二胎,生還是不生?這一問題,很多當媽的都曾矛盾面對。
今天是母親節。本報推出母親節特別策劃“二寶媽媽故事”,走近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段的二胎媽媽,告訴你二胎媽媽的真實人生。
70后媽媽蔡駿梅兩個兒子
“意外”懷二胎 第一反應是哭
如果說大兒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那二兒子的到來,是個甜蜜的“意外”。那是2015年,在彼時37歲的蔡駿梅看來,自己是個“高齡”產婦了。不過,如今任思明區希望社區主任的她,回頭再看,盡管壓力不小,但滿滿都是幸福。
70后媽媽蔡駿梅,漳州長泰人,身高一米七六,走起路來“氣場十足”,再加上一頭干練的齊肩卷發,十分顯年輕。從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畢業的她,曾當過3年老師。不過2007年開始,她便一頭扎進了開元街道的社區工作中,從最早的后江社區,到溪岸社區、美仁社區,如今調到了希望社區。
2010年,她的大兒子鄭奇出生了。因為蔡駿梅的丈夫身高也達到一米八五,大兒子遺傳了他們倆的良好基因。如今,才二年級的鄭奇,身高已經有一米五二,比同齡孩子高出半個頭。“男孩子比較頑皮,一胎都應付不過來了,更別提二胎。”當時,有了大兒子后,蔡駿梅并沒動過想要二胎的念頭。
沒想到,2015年3月,蔡駿梅發現自己懷了二胎,那時候,她已經37歲。“得知懷孕了,第一反應就是哭。”蔡駿梅回憶道,那段時間,社區的工作比較忙,壓力大,她對自己是否能勝任二胎媽媽存在疑慮,公公婆婆和老公都在安慰鼓勵她。“社區工作瑣碎,要常上門入戶,二胎孕吐反應大,常常邊走邊吐,停下來吐完繼續工作。”那段時間,蔡駿梅對味道的反應特別大,胃口不好。但社區工作事無巨細,“怎么辦呢?自我調節啊。”蔡駿梅默默承受,也堅守一線,直到分娩前兩天,還在工作。
兼顧工作家庭 與婆婆情同母女
二兒子鄭玄出生了,但蔡駿梅的工作卻更忙了。丈夫心疼蔡駿梅,反對她繼續工作,希望她能辭職,專心照顧家庭。
但蔡駿梅反而耐心做起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基層的工作更需要人來做,顧好了社區大家庭,咱們的小家庭才能過得更美滿啊”。
在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上,蔡駿梅已頗有經驗。她笑著說,“社區的工作瑣碎,但能鍛煉人的耐心、細致等品質,在社區學習到的一些處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也適用于家庭,有輔助作用。”蔡駿梅直言,社區的工作經驗讓她能更好地經營自己的家庭。
而蔡駿梅最感恩的是,公公、婆婆的全力支持。“正是公公、婆婆的后盾,幫我照看孩子,幫我解決了后顧之憂,我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社區工作中。”蔡駿梅說,每次和婆婆外出,別人看她們親密的樣子都以為是親母女倆。
而讓大多數二胎家庭“頭疼”的,“一胎吃醋”問題,在蔡駿梅家也是不存在的。
在弟弟出生前,蔡駿梅就甜甜地告訴大兒子,“弟弟是送給你的禮物,他以后會一直陪伴你成長”。同時,她也有意識地讓大兒子感受到自己更加被愛與被關注,反而承擔起哥哥的使命去關心弟弟。
在蔡駿梅的手機里,始終收藏著一張她最珍視的照片:全家福。快門按下的那個瞬間,他們都笑得很溫馨。
70后媽媽龍冠云兩個兒子
兩個混血兒子 中文說得最溜
家住思明區官任國際社區的龍冠云,是一位70后媽媽,有兩個大眼長睫毛的混血兒子。龍冠云的丈夫格雷格是法國人。16年前,他們在一場酒會上一見鐘情。8年前,他們的法國餐廳——Greg’s廈門廈門法國餐廳,在湖濱北路新北廣場開張。
龍冠云的大兒子歐文今年12歲,小兒子諾瓦今年9歲,都在廈門一家國際學校上學。
自從生了兒子以后,龍冠云就做起了全職媽媽。丈夫工作繁忙,家里忙不過來,會請保姆幫忙。但關于孩子的部分,龍冠云還是希望親力親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想錯過”。
因為語言氛圍良好,歐文和諾瓦的中文、法語、英語切換自如。“在家和媽媽說中文、和爸爸說法語,在學校和同學就說英語。”讓龍冠云自豪的是,三種語言中,兩個兒子的中文是說得最好的。
沒坐月子 讓孩子“野”著長
說起育兒經,龍冠云滔滔不絕,她和丈夫的育兒理念都偏歐美化。
龍冠云說,大兒子歐文是順產出生,她都沒坐月子,分娩不久后,就下床沖澡,“這在中國傳統可是禁忌”。龍冠云笑著說,可能跟她身體強壯有關,至今沒發現有何不妥。
在龍冠云眼中,男孩子不能嬌生慣養,要野著長。如從穿衣上,不同于傳統“裹粽子”,龍冠云給兒子穿得較少,冬天甚至還穿短褲,“穿得少反而較少生病,增強體質,就越發不去‘裹’他們,冬天還經常冬泳呢”。
相較中國家庭強調的“課業”,這個中西合璧家庭,注重兒子們的戶外運動。龍冠云充分尊重和保障兒子們“玩”的時間,有意識地讓他們嘗試了許多戶外活動,如足球、網球等,也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跆拳道、擊劍、吉他等。
龍冠云覺得,戶外活動對孩子非常重要。而平等的交流方式,也很重要,能打開孩子的心房,了解孩子們的動態。她常常和兒子聊天,兒子甚至還會告訴她一些“小秘密”。
80后媽媽吳幼香一兒一女
為了順產二寶 產后大出血
2017年3月,距離吳幼香二胎的預產期越來越近。
都說生完一胎,二胎就很快很順了。可現實并不如吳幼香預想的那樣——預產期過了好幾天,肚子一直都沒動靜,“去醫院檢查,醫生說羊水有些偏少,又有妊娠糖尿病,建議剖腹產”。
由于一胎是順產,吳幼香最終還是堅持要順產。上午9點,醫生先給她打了催產針,一開始還是沒動靜,直到下午4點多,羊水才破了。熬了一整天,晚上8點二娃出生了,是個兒子。意外也就在這時發生了,吳幼香產后大出血,所幸搶救及時,有驚無險。
吳幼香是漳浦人,如今大女兒羅琳11歲,上小學五年級,小兒子羅瑞2周歲剛過。丈夫在部隊工作,要周末休息日才能回家,平時養育孩子的重擔就壓在了她一個人肩上。
大女兒是吳幼香自己一手帶大的。那時,她還沒來廈門,在漳州的醫院當護士,有時得上夜班。“女兒上幼兒園都是我自己接送,碰上值夜班,女兒就和我一起上班,晚上睡在值班室。”
兒子女兒的生日只差一天
5年前,吳幼香跟隨丈夫來到廈門,在醫院后勤部門上班,大女兒也在廈門上了小學。
2017年兒子出生后,吳幼香又一下子不知所措。出了月子,她一直在喝中藥調養身體,上下樓梯都沒什么力氣。“老公又幫不上忙,家里兩個小孩怎么辦呀?”好在吳幼香的妹妹來幫忙,忙前忙后,帶孩子、煮飯、家務活全包了。
吳幼香說,兒子調皮,但很懂事,就是小時候不吃母乳讓她很頭疼,“母乳不吃,奶粉也不愛喝,我們就熬米湯喂到七個月大”。
有趣的是,吳幼香兒子和女兒的生日只差一天,“從今年開始就姐弟倆一起過生日了,姐姐讓著弟弟,選弟弟生日那天一起過。”吳幼香說。
現在,吳幼香盡可能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雖然辛苦,但更多的是幸福,“兒子很愛笑,也會逗你笑,白天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一看到他們倆,疲憊就全沒了”。
80后媽媽尤海寶一兒一女
遺憾錯過大寶啟蒙成長期
尤海寶,80后全職媽媽,家人都管她叫阿寶,聽著親切。阿寶有一兒一女,大寶女兒賴雨欣11歲,小學5年級,小寶兒子賴紹鋒5歲,幼兒園中班。
2004年,阿寶畢業后來到廈門。2007年,阿寶結婚懷孕后,就沒再出去工作了。2008年,大寶出生。“大寶出生后,都是我自己帶,一直帶到8個月大。”此后阿寶把大寶送回了泉州婆家,“報讀夜校,隔天晚上就上一次課,小孩就照顧不過來了。”
大寶送回婆家,阿寶很是想念,“那時微信視頻還沒現在這么方便,只能打電話,放假了才能回去看看大寶。”
大寶一歲多時,有一次,阿寶回婆家,她在客廳干活,大寶在房間扶著圍欄走路。突然,房間里傳來大寶的聲音,連喊了幾聲“爸爸媽媽”。阿寶很激動跑去看,原來大寶在對著房間的結婚照喊。“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她喊‘媽媽’,雖然是對著照片喊的。”阿寶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遺憾,“3歲之前孩子最需要媽媽的陪伴,但很可惜我錯過了大寶啟蒙的成長期。”
大寶滿2周歲后,阿寶就把她接回身邊,從那天起就再沒離開。后來小寶出生,也是一直帶在身邊。
“三頭六臂”家務帶娃一人全包
阿寶是位全職媽媽,家務、煮飯、帶孩子,一個人都管了。結婚前,阿寶很少煮飯,有了孩子后,阿寶成了大廚,煎炸烹炒啥都會,“通常三菜一湯,大寶愛吃壽司、雞翅,小寶愛吃魚,以前不會做,都是慢慢學的”。
她的生活很規律,早上買菜,老公負責送小寶去幼兒園,她負責晚上接。大寶自己坐公交車上學,中午回家吃飯。白天沒事了就做做家務,有空了就去老公的診所幫幫忙。
小寶剛出生時,阿寶的確有點力不從心,一下子要照顧兩個小孩,手忙腳亂的。“尤其是大寶,有點不太適應弟弟的到來,脾氣變了,也比較愛哭。”阿寶說,“可能因為忙著照顧小寶,疏忽了大寶,我就和她溝通,讓她說媽媽哪里做得不好及時改正,也注意一些細節,給大寶更多的愛。”
慢慢地,大寶理解了。“我懷孕時,她看到我肚子在動,就會聯想到自己小時候住在媽媽肚子里;大寶很懂事,看到我帶小寶辛苦,還會說原來媽媽真的辛苦。”這讓阿寶很是欣慰。
隨著小寶慢慢長大,姐弟倆的話也多了起來,姐姐凡事會讓著弟弟,還幫弟弟洗澡、沖奶粉、講故事。
每到周末,阿寶會帶著姐弟倆出去玩,公園、商場、超市,雖然都在家附近,但一家人其樂融融。阿寶說,雖然有時覺得辛苦點,但累并快樂著。
90后媽媽林岑:一兒一女
連“剖”兩次的90后辣媽
90后辣媽林岑,漳州人,2013年集美大學畢業后,就到內林小學當語文教師。她是同學里最早步入婚姻殿堂的,畢業第二年就結婚了。
林岑大兒子小名叫“大氣”,今年3歲多。想起當初生老大的經歷,她直呼兩種痛都經歷了,不堪回首。“當時老大是回長泰剖腹產的,本決定順產,但生生痛了一天一夜,因孩子頭圍太大,順產難度大,后決定剖腹產。”林岑說。
老大睡覺時必須要媽媽抱著才能入睡,稍有一絲動靜就能驚醒。林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兒子應該是缺乏安全感,嬰兒早期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她只好盡量多抽出時間陪伴。
“一胎都這么難帶,還要二胎?真是太可怕了。”林岑本不敢想象還有二胎,但2017年,她有了女兒“小貝”,“既然這個生命要成為我們家的一員,就不要拒絕她。”
頭胎是剖腹產,間隔太近,當時廈門的醫院一度不愿意接收。林岑懷孕38周就剖腹產了,怕子宮傷疤撐不住。
短短幾年內連“剖”兩次,林岑成了勇敢的二胎媽媽。“累了一天回到家,兩個孩子迎上來撒嬌,一手抱一個,這就是傳說中的天倫之樂吧。”林岑說,“而且,女兒和兒子很不一樣,真的是貼心的小棉襖。她才兩歲,會屁顛屁顛地跑過來門口甜甜地喊‘媽媽’,還給我拿拖鞋。”說起這場景,這位幸福的二胎媽媽臉上洋溢著笑容。
二孩能相互陪伴成長
兩個孩子都還小,很需要媽媽的陪伴,尤其是小女兒,非常粘人。林岑除了教學任務,還兼行政,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七八點才能到家。丈夫在國企上班,也比較忙。白天基本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她回家后還要備課,也不能完全陪孩子。
“對兩個孩子最大的愧疚就是缺乏陪伴。”林岑經常回家先安頓好孩子,再忙自己的事,晚上11點后打開電腦干活是常有的事。
林岑的丈夫是獨生子,她自己有個弟弟,夫妻二人一致認為,兩個孩子最合適,能相互陪伴成長。他們生二胎的初衷并非“養兒防老”,給兒子灌輸的教育是“妹妹能陪伴你最久,像爸爸媽媽愛你一樣,你要愛妹妹”。因此,才3歲多的兒子,在小區里一看到妹妹被欺負,就直沖沖地跑過去站在前面護住妹妹。
“希望兩個孩子彼此陪伴、健康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血濃于水,在他們以后的人生中,如果遇到任何事情,起碼能有個可以信任、商量的對象。”林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