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5月27日電由廈門市海滄區委、區政府主辦,海滄區委宣傳部承辦的大型情景詩畫《海滄,揚帆再出發》日前在位于滄江劇院舉行,并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慶祝海滄臺商投資區設立30周年。參與海滄30年建設的親歷者們齊聚一堂,追憶臺商投資區30年奮進歷程,共話國際一流海灣城區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之策。 30年只是滄海一瞬,但對只有186平方公里的海滄區來說,卻實現了從封閉落后的小漁村,一躍發展成為高素質高顏值國際一流海灣城區和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 大產業再出發 新興產業助力高質量發展 活動當晚一首《滄海,海滄》詩朗誦拉開了整場情景詩畫的帷幕,演員們飽含深情地講述海滄蛻變成長的歷程。這其中,產業發展是最值得謳歌的亮點。 據主辦方稱,今年下半年,海滄士蘭微和通富微電子兩個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即將完工投產,預示著經過兩年多的耕耘海滄即將迎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首批收獲。 “如果不是在海滄,可能不會這么快見到成效。”杭州士蘭微電子董事長陳向東感慨,5天完成施工許可證辦理,不到一年項目就能竣工投產,見證了廈門海滄的“特區速度”。在士蘭微隔壁的另一個重點項目——通富微電子從開工到封頂只用了4個月,建設速度不遑多讓。海滄專業的招商體制機制和求賢若渴的“保姆式”服務,吸引了一批集成電路龍頭企業落戶于此。截至目前,海滄區內集成電路落戶制造類項目6個、設計類項目2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350億元。 時光的膠帶往回倒到24年前,1995年的春天,海滄打響了工業經濟發展的“第一槍”——全區首個工業項目翔鷺滌綸(廈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標志著海滄工業立區走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此后,柯達、正新、廈順、多威電子、明達在內的一批臺資(外資)企業相繼落戶海滄,開始了與這個新區一同成長的歷程。“30年來,海滄已經成為廈門島外發展最快、最漂亮的城區,這是廣大干部群眾一代接一代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市老領導劉成業回憶,從1995年開始,海滄的工業產值逐年攀升,企業聚集發展成產業,產業逐漸發展成集群。 進入新時代,海滄的決策者深諳,“產業要有濃度”才能“結晶”,發揮出集群效應。以海滄的兩大新興產業——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為例,前者正打造包括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后者已經交出“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國內首支宮頸癌疫苗”“3家上市企業多家上市后備企業”等亮眼成績。 據海滄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眼下海滄區正圍繞打造“國際一流產業高地”的目標,加快重點項目的招商落地工作,今年一二季度集中開工項目超過40個,總投資逾百億元。接下來,海滄還將以新興產業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發揮出產業聚集的磁場效應,為國際一流產業高地筑牢基礎。 大融合再揚帆 堅定扛起責任與擔當 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海滄區始終牢記因臺而設、交流融合的歷史使命,走出一條成效顯著的先行先試之路。今年3月,海滄第四批臺胞社區主任助理招聘開始,不少臺灣青年紛紛報名。吸引“臺青”的除了海滄優越的發展條件,還有前三批“臺助”的標桿示范效應。 選聘臺灣青年到海滄的各村居任職,這項探索源于2014年。當年,海滄區民政局與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開展社區營造試點項目完成后,臺灣社區規劃師李佩珍主動提出留任,成為海滄聘用的第一位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如今,海滄已經實現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在各村居的全覆蓋,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走出臺味濃濃的地方特色。李佩珍告訴說:“出門在外最牽掛的是家人,看到青礁村待我如子女的鄉親,伴我如姐妹的伙伴,讓我恍惚自己是在海滄還是在臺灣。” 長庚醫院的“太太服務隊”帶來臺灣義工的先進理念,擦亮這座城區的文明底色;海峽兩岸樂活節成為兩岸民眾的大聯歡,浸潤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正新、宸鴻等臺資企業不斷壯大,共享海滄高速發展的紅利…… 不僅如此,海滄的融合,還體現在“一帶一路”的責任擔當上。2017年,《古今形勝之圖》重歸故里,它佐證了海滄是“一帶一路”的重要起點。從2015年開始,中歐(廈門)班列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誕生的一名“種子選手”,已然從初生的“嬰兒”成長為朝氣蓬勃的“年”。從海滄開出的班列已經連接起日本、韓國、東南亞及香港和臺灣地區,構建起國際物流體系。 “人口從7萬多到近40萬,工業產值從0到1000多億,人均GDP達到2.6萬美元……海滄30年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她早已走出全省、全國,走向了全世界。”海滄區老領導鄒品柱說。 大民生再落實 愛上海滄有太多理由 “20多年前,我是坐著牛車看海滄,現在這里比美國很多地方都美!愛上海滄有太多的理由了!”活動當晚的情景詩畫上,廈門大學潘維廉教授動情講述自己對海滄的愛戀。 不僅是潘維廉,廣大“海民”每一天都在見證海滄的點滴變化——去年新陽主排洪渠完工,昔日“龍須溝”一朝成了景觀帶;全長5.8公里的海滄大道成為城區風景畫“眉線”;大屏山、天竺山、蔡尖尾山郊野公園,花海公園,帶狀公園……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高達96.2%。 民生的改善除了生態,還有教育。今年初,海滄被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認定為教育強區。在此之前,北師大、華師大、東北師大等紛紛搶灘海滄合作辦學,本土的“一雙外”老牌名校也在海滄強勢落地,優質教育資源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誰能想象,就在10多年前,海滄還是廈門教育事業的洼地。 海滄以改善民生為基礎的人文高地建設正匯聚成收獲的種子,這一點國家一級編導謝南深有感觸。在執導當晚的情景詩畫和2017年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期間,謝導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廈門采風,“從1到43”的“臺助”故事,“臺風寶寶”的救援事跡,兩岸樂活節上保生慈濟信仰,社區書院的新老廈門人活動等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謝導坦言:“敢以詩歌的形式來呈現區域發展30年的歷程,在我的執導經歷里,海滄算是第一個,這也反映出這片生機勃勃熱土的文化自信。” 演出最后,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引起全場共鳴,觀眾揮起國旗,深情唱和,為新中國70華誕獻禮。海滄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滄臺商投資區將牢記使命,把海滄建設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的國際一流海灣城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當先鋒、打頭陣,不斷創偉業、做貢獻。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