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擁當代為時未晚 廈門剛剛向當代藝術敞開懷抱,很多藝術機構便紛紛拋來橄欖枝。在他們看來,廈門、福建具備多方面的后發優勢和先天稟賦。 “此前,當代藝術市場存在一定的泡沫。但近兩年來,這個市場也出現回調。”蔡蔡表示,在這一情勢下,藝術機構不能一味瞄準拍賣市場等“飄在云端”的高端市場,也要擁抱新興地區和大眾消費市場。從這方面看來,廈門完全具備搶占下一波藝術市場先機的可能。 “廈門擁有深厚的藝術傳統,福建更是藝術大省。許多福建走出的藝術大家已經成為國內藝術界執牛耳的大師巨擘。近幾年,保利等拍賣機構紛紛進駐廈門,以及我們這次高規格參會,都是因為看重這里的發展潛力。”李穎表示。 “一個藝術高地的興起與民眾素養有關,但也需要文化藝術事件的帶動和催化。”李穎說,“廈門達達”是藝術事件,當代藝博會也是藝術事件。不一樣的是,這次事件的覆蓋面遠比30多年前要更加廣泛。 在她看來,藝術事件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普及藝術體驗和常識。“廈門幾十年來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會帶來藝術品消費需求。”李穎說,但是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不夠健全的情況下,許多民眾不知道從哪里購買藝術品,藝博會就可以率先為這種需求打開一扇窗口。 “當然,光有藝博會是不夠的。”李穎表示,廈門必須要通過藝博會促進畫廊等一級市場的發育和成熟,打造健康的產業鏈和生態圈,才能真正在全國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界擁有一席之地。 臺灣的先行經驗,也足可成為廈門當代藝術發展的參考和借鑒。 藝術臺北(Art Taipei),即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已經舉辦26屆;與此同時,臺灣也成為亞洲當代藝術的風向標。作為發起人之一,鐘經新認為,藝術臺北和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培育起了一個專業、成熟的收藏家群體。 “當代藝術收藏級市場有著較高的知識門檻。”鐘經新介紹,作為藝術品消費市場的金字塔尖,藏家群體必然要經歷一個培訓、學習、成長的階段,“每個藏家都需要深入了解藏品作者的經歷、風格、流派,并不斷修正自己的收藏體系”。而今,臺灣很多藏家已經成為自己專精藝術領域的權威,“甚至比畫廊等專業機構還了解藝術家”。 而今,“藝術廈門”已經跟“藝術臺北”結成策略聯盟,滕麗帶領的專業團隊也開始在藝博會的基礎上,就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開更多的實踐探索。“我們已經在和藝術臺北籌劃更多藏家互訪的行程,讓廈門以及周邊地區的本土藏家,到臺灣學習交流收藏經驗。”滕麗表示,更進一步的,藝術廈門也希望打造鏈接各方面資源的平臺,成為廈門藝術生態的功能內核。 “去年底,我們在廈門磐基中心成立了常設機構,希望借這樣的一個‘藝術會客廳’,建設開放、包容的結構,讓藝博會上匯聚起來的資源實現常態化流轉,持之以恒地滋養廈門藝術生態圈的發育成長。”滕麗說。 |
相關閱讀:
- [ 11-16]首屆海峽書畫藝博會落幕:成果豐碩 三天成交五千萬
- [ 10-30]福建最大藝博會明年落地廈門 大展會成有效催化劑
- [ 09-09]首屆廈門國際藝博會昨亮相 藝術品“勾搭”金融業
- [ 09-08]近千件精品藝術品 今日亮相廈門藝博會
- [ 09-08]廈門首屆藝博會揭開面紗近千藝術珍品亮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