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獲批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海西晨報訊(記者 許蔚菡)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復同意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承擔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可研報告,實施期從2019年起至2021年。 復旦大學發布的消息稱,這個創新平臺將針對我國集成電路發展中的關鍵“卡脖子”難題,深入研發新一代節點集成電路共性技術,涵蓋芯片設計、EDA工具、器件工藝與芯片封裝等方向,著力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在產教融合攻克關鍵技術的實際過程中培養我國集成電路的領軍人才和產業急需、創新能力強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獲得可進行產業轉移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突破。 集成電路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標志之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據早前發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意見》,按照“面向產業集聚科學規劃布局、面向一流學科突出扶優扶強、面向協同創新深化產教融合、面向區域需求促進共建共享”四個原則,對部分中央高校申報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進行了項目評審和遴選,最終遴選出包括廈門大學在內的首批四所建設高校。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北京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將與中芯北方、華大九天、兆易創新、北大方正集團等北京地區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合作建設,突出器件與集成、器件與電路的協調設計,通過“工藝—器件—電路”一體化,以EDA為抓手,服務以CMOS集成電路為主的制造和電路設計行業,并延伸服務材料和裝備等行業。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將重點突出集成電路緊缺人才的培養與工程實踐,建成后具備每年為2000人次提供集成電路實訓手段的能力。 而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據該校昨日表示,將依托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為建設主體,具體方案正在制定中。 廈門大學電子學科歷史悠久,是全國最早開辦電子類相關學科的高校之一,也是最早成立半導體學科的高校之一。廈門大學曾研制出全國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第一個磷化鎵紅色、綠色、黃色平面發光二極管,第一臺平板示波器。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希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薩支唐,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啟明、陳星弼、闕端麟,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臺灣新竹科技園創始人、電機學家何宜慈,微傳感器技術創始人之一、電機學家葛文勛,都是廈大杰出校友。目前,該學院也是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 |
相關閱讀:
- [ 06-11]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昨在新址全面開診
- [ 06-10]畢業季“90后”辦油畫作品展 展覽將持續至6月19日
- [ 06-04]廈大附屬翔安醫院幫扶福建省汀州醫院
- [ 06-02]廈大99歲老教授演電影 劇組舉辦全球首映禮
- [ 06-01]電影《當我們海闊天空》昨在主拍攝地廈大點映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