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將在廈門演出
東南網6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文/圖) 在中國,她唱陽春白雪,無人聽懂;她試著接地氣,卻猝不及防掉進另一個怪圈,被當做“雷人”,瞪眼睛、造型夸張、有些神神道道。
她叫龔琳娜,一度提起這個名字,都說她是“神曲女王”,《忐忑》、《金箍棒》和《法海你不懂愛》。
可在《歌手》上,龔琳娜唱了一首《小河淌水》獲得本場第一名。觀眾才明白,原來龔琳娜唱歌那么感人動聽。
其實,很多人不懂真正的龔琳娜。昨天下午,廈門滄江劇院在海滄融信華邑酒店召開“流動的時光——龔琳娜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媒體見面會,本周四晚龔琳娜將把“24節氣”唱給你聽。
記者采訪龔琳娜,準備的茶點也叫“24節氣”,很應景,漂亮精致。邊吃邊聊,采訪中,龔琳娜有時講著講著,會唱起來。那歌聲,有“鄧麗君”的溫婉,有余音繞梁的唯美,也有“紅樓夢”的清冷孤傲。
“曲高未必和寡,我相信只要堅持把中國音樂唱出來、傳下去,觀眾會明白、接受的。”
意外走紅
《忐忑》火了誤打誤撞成“敲門磚”
《忐忑》爆紅,已是9年前的事情。
第一次唱《忐忑》,龔琳娜唱完,圈內議論紛紛,有人說:“天哪,聽你這首歌,我的血‘噌’一下從腳底板躥到了頭皮頂上!”
“很難唱,很繞口,怎么會流行?”歌名是龔琳娜取的,因為覺得特別難唱,唱起來特別心慌,所以取名叫了《忐忑》。
《忐忑》火了,龔琳娜都覺得意外,她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網上瘋狂轉發,國內媒體的越洋電話要采訪,王菲發微博稱《忐忑》是“神曲”,還要翻唱。
那時,她和老鑼已著手準備回國生活,做好了艱苦創業的打算。
當他們舉家回京,電視節目邀約隨之而來。她上了湖南衛視的跨年演唱會。“當時我想‘大咖云集的流行音樂舞臺,終于有了民樂的一席之地’。”哪知道,本打算回國做民樂的龔琳娜,變身公眾眼中的“神曲女王”,從民族音樂界一不留神闖進流行音樂圈。
不過,她和老鑼回國之初就清楚,“神曲”只是他們意外獲得的敲門磚,讓她有機會回國唱歌。
遇見老鑼
遠赴德國創作“中國新藝術音樂”
老鑼,龔琳娜的丈夫,一個特別中國的昵稱,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對中國文化和音樂如數家珍,但其實是個如假包換的德國人。
他的真名叫羅伯特·佐里奇,畢業于德國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1993年來到上海音樂學院拜古琴大師龔一為師。老羅說他不姓羅,所以改為鑼鼓的“鑼”。
龔琳娜是在《北京談話》音樂會上遇到老鑼的,聊音樂讓兩人慢慢熟悉起來。“有一天老鑼告訴我,德國每年會舉辦世界音樂節,說不定去那里能幫我找到出路。”龔琳娜只身一人,跑去德國。
音樂節上,她見到了和國內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個小城市到處都是舞臺,沒有豪華的衣服,特別樸素。世界各地的語言在演唱,雖然聽不懂,但那里的音樂自由又真實。
在德國,龔琳娜還見到了老鑼的父母。這場德國之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龔琳娜。
2004年,兩人結婚。一年之后,龔琳娜懷孕、辭職,遠赴德國。
在德國那些年,他們創作了大量被稱為“中國新藝術音樂”的作品,這概念是他們自己造的,大意是指一種根植于中國音樂傳統,又對其他國家音樂有所借鑒的作品。這些歌曲,既包含了一些古詩詞,也包含日后聲名大噪的《忐忑》。“在德國,我和老鑼經常開小型音樂會,二三十個觀眾都是老外,就我們兩個人。現場很安靜,老外也聽不懂我在唱什么,人又少,我覺得自己的聲音都在發抖。”龔琳娜說,那時,她把唱歌的絕活都拿出來,飆高音,結果觀眾嚇得往后退。
文化傳承
普及民樂網上開課教古詩詞
其實,龔琳娜從小到大學的都是民族音樂。
5歲唱歌,7歲那年考入貴陽市一個藝術團,周末、假期到各鄉鎮演出,也去過北京、廣州、深圳,唱的是苗族、侗族、布依族以及家鄉貴州流行的民歌。1988年,她第一次隨團去法國演出,演唱的就是貴州民歌。
1995年,龔琳娜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畢業后去了中央民族樂團。次年,她以一曲《斑竹淚》獲得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專業組銀獎。《忐忑》爆紅之后,龔琳娜厭倦了一味迎合觀眾,她開始反思,曾設想用電視節目推廣古詩詞和民族音樂。但最終她發現,你想唱《靜夜思》電視臺不要,你唱《金箍棒》他們才要。
唐詩宋詞都是中國巨大的文化寶藏,近幾年,龔琳娜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古詩詞音樂會和在“喜馬拉雅”上教粉絲唱歌,她愿意放下身段親近大眾向普通大眾普及音樂知識。“剛開始唱古詩詞,朋友質疑說,你這么唱,觀眾聽得懂嗎?”在龔琳娜看來,歌者最重要的就是唱觀眾沒聽過的。
如何把中國的聲音唱出來、傳下去?龔琳娜每開一場音樂會,就邀請當地的少兒一起唱,現場教他們一起唱。
這次廈門的音樂會,龔琳娜將與廈門滄江劇院少兒合唱團同臺獻唱6首節氣歌,這些歌曲既有“夜來風雨聲”的靜謐,也有“低頭思故鄉”的悠遠,還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雄壯。
畢生夢想
把中國音樂唱給全世界聽
龔琳娜回國后一直住在北京。但這個城市太喧囂,2017年她和老鑼搬到了大理,住在蒼山上的一間房子。
那里家家有水、戶戶有花,有山、有陽光、有自由,老鑼喜歡爬山。龔琳娜說,住在大自然里是最重要的,不會像在大城市里跑場、應酬,可以專心練歌、修養自己,聲帶是有限的,聲音也會疲勞。“我把音樂當作我的生命,每天早上都要練習嗓子,練習唱歌。而我先生老鑼一直在研究中國古老的曾侯乙編鐘的演奏技巧和作品創新。”龔琳娜說。
從2017年秋天開始,老鑼開始以中國的24節氣創作歌曲,都是新歌,一年完成24首歌,每個月要完成2首。《忐忑》火爆后的第九年,龔琳娜“等”來了專場音樂會,唱“24節氣”、唱古詩詞,唱中國新藝術音樂,有中國風、中國味、中國韻。音樂會現場,是濃濃的中國風,笛子、揚琴、古箏、笙這四種中國的古老樂器是她的主要伴奏,而大提琴、手風琴僅是輔助。“我就想把中國音樂唱給全世界聽。”這是龔琳娜12歲那年就有的夢想,把中國音樂唱出來、傳下去,希望在國際上有更多人了解中國音樂,“唱古詩詞的音樂這條路還很長,它可能打破了觀眾們聽歌的習慣,但曲高未必和寡,觀眾們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接受,但沒關系,我相信唱到70歲、80歲,唱一輩子觀眾會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