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僑胞情牽沙坡尾 一家三代回廈聽“玉沙坡講壇”
彭老與王夢女士一家漫步沙坡尾
東南網7月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效偉 崔曉旭/文 常海軍/圖)夏日的清晨,彭一萬站在沙坡尾,想起300多年前的廈門港。
上周六,彭老在“玉沙坡講壇”開講,給大家講鄭成功。聽眾中,有一位叫王夢的僑胞,專程從印尼趕回廈門。彭老的“講古”,讓她仿佛重回幾十年前那斑駁的歲月。“走得再遠,根還是在這里。夜深人靜時,魂牽夢縈的還是這些老地方。”王夢說,不管身在何方,心都還在廈門。
人物故事
僑胞回鄉聽“講古”一家三代漫步玉沙坡
上周六,一位印尼僑胞帶著兒女回到廈門,說要聽彭一萬“講古”,解“思鄉”之病。
她叫王夢,土生土長的廈門人,1997年移民印尼雅加達。
上個月,遠在雅加達的王夢在朋友圈看到彭老沙坡尾開講“蔣元樞的海峽兩岸情緣”。對故鄉的思念,讓她熱淚盈眶,“我想回家看看、回廈門看看、回沙坡尾看看”。
王夢給朝宗宮寫了封信,希望有機會參加“玉沙坡講壇”,現場聽彭老“講古”。
收到這封來自印尼的“家書”,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立即籌劃,再請彭老“玉沙坡”開講。
王夢的老家在廈港街道,小時候她時常和小伙伴到沙坡尾玩耍,戲水、捉魚、挖螃蟹,看漁船進進出出,看漁人忙忙碌碌。
“得知彭老再次開講后,我的心就跟著回到了廈門。雖然沙坡尾已舊貌換新顏,但這里有我太多的兒時記憶,我還清晰地記得飄蕩在港灣上海風的味道。”王夢說,如今的沙坡尾變漂亮了,也變干凈了,但老港口的那種“古早味”卻也淡了許多。
“玉沙坡講壇”當天,王夢帶著母親、兒女早早來到沙坡尾,他們在沙坡尾走走停停看看,感慨良多。在朝宗宮,他們還瞻仰了媽祖圣像,并向朝宗宮致贈“玉沙福地 心永朝宗”的牌匾。
彭老開講
鄭成功兩次提出“通洋裕國”
這次,彭老給她講的是廈門港、講鄭成功。
1646年,鄭成功22歲,年紀輕輕的他就有兩次具有針對性并體現其戰略思想的進言。
一次是3月,在延平城區(今南平市)向南明隆武帝朱聿鍵提出《延平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
另一次是8月,他對其父鄭芝龍勸諫:“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這是“通洋裕國”戰略的具體化。
“兩次進言,切中時政,核心是開發海利、富國強兵,具有強烈的海洋意識和戰略眼光,體現了鄭成功拓展海上絲綢之路,以商養戰,裕國強兵的深謀遠慮。”彭老說。
有了“通洋裕國”戰略思想的支撐,鄭成功隨即成立了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彭老介紹,山路五商為金、木、水、火、土五大商行,機構設在杭州及其附近,主要負責采購大陸各地土產貨物,運往廈門,銷售東西洋;海路五商為仁、義、禮、智、信五大商行,機構設在廈門及其附近,主要負責販運從東、西洋換回來的白銀、杉桅、硝、磺、銅、鉛、麻、木材等軍需兼民生物資。
“當時,海路五商各擁有大海船12只,規模龐大。運作方式上,采取陸路采購、海上運銷的分工模式,成功地溝通了內地與沿海的商貿往來,突破清廷的海禁政策,獨享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彭老說,這種立足國內市場、拓展國外市場的做法,使鄭氏政權擁有牢固的經濟基礎。
鄭成功還在傳統的東西洋貿易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勾連中國與日本、東南亞各地的貿易網絡。上販日本,下販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交址(越南)、巴達維亞(印尼)、柬埔寨等國。可見,他是世界經濟體系最初的參與者,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從中可解決軍餉,免除后顧之憂。清軍乃北國騎兵,不習水性,通洋有利于揚長避短,在后來15年抗清生涯中付之實踐,貫徹始終,成效卓著。
西洋人每年都來廈門購買茶葉
明末清初,鄭氏家族占據廈門時,廈門港逐漸發展成為通商口岸。鄭成功以商養戰,開辟了東西洋貿易通道,廈門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對外貿易口岸,出洋的航線有東洋、東南洋、南洋、西南洋4條。
后來,許多華僑從這里出發,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闖蕩,海商文化隨之形成和發展。廈門就逐漸成為“唐山過臺灣”、“唐山下南洋”的主要渡口,是漁港、軍港、商港三位一體的重要海港,外貿業、造船業、航運業都得到長足發展。“應當說,廈門港的興盛和繁榮,主要從鄭成功時代開始。”彭老說,以廈門港為中心,鄭成功拓展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茶葉之路。
據了解,廈門是海上茶葉之路的起點。1610年,廈門商人將茶葉運到爪哇萬丹,被荷蘭人買去,歐洲人首次接觸到茶葉。
明末清初,鄭成功儲賢館謀士阮旻錫(1627年-1705年,出家后法號釋超全),曾寫過《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在《安溪茶歌》中寫道: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
“詩中記述鄭氏政權駐廈期間(1650年-1680年),西洋人每年都派船來廈門購買茶葉,而茶葉的價格,全由鄭氏設立的牙行決定,即官方定價,不容討價還價。”彭老說,“官牙”指官營的貿易商行,這說明,西洋人在廈門購買武夷茶、安溪茶并從廈門港運出。
愛拼敢贏,與荷蘭人開展貿易競爭
出身于海商世家的鄭成功,縱橫于藍色海洋之上,大力開展“東洋貿易”和“西洋貿易”,以商裕國富民,以茶利養兵,為驅荷復臺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以閩南人愛拼敢贏的氣魄,與荷蘭人進行了貿易競爭,直至出兵收復臺灣并取得勝利,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
彭老介紹,“通洋裕國”是最早的改革開放思想,具有開拓創新的歷史特色。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到海峽兩岸乃至海外,特別在他的家鄉閩南。“通洋得有港口,那時鄭成功通洋的主要口岸,就是廈門港玉沙坡。”彭老說,玉沙坡是廈門港的發祥地,既是漁港,又是軍港和商港,就是在鄭成功時代形成的。
為何會選擇玉沙坡?“當年,鄭成功在廈門玉沙坡演武場、演武池練兵,從草創的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金身,隨艦護軍。登上鹿耳門后,鄭成功即下令建廟,供奉這三尊媽祖,所以這三尊媽祖統稱‘國姓媽’,分稱開基媽、文館三媽、武館三媽。臺南正統鹿耳門圣母廟以供奉三尊媽祖金身而聞名。”彭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