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技術 助力池塘變身 一個又黑又臭的死水塘,是如何實現這般的美麗“蛻變”?施工單位杭州沁霖生態的工作人員林成文說:“這要歸功于以FBR床為核心的微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據林成文介紹,這是一種綜合性生態治理措施,通過FBR床構建,讓原本的死水在池內形成循環,其中的污物會被約1米厚的濾料過濾掉;淺水區景觀構建中的植物,則把污物作為養分,加以消化吸收;沉水植物構建以苦草為主,在固定底泥的同時,還能把水中的懸浮物吸附并沉降到池底;水生動物系統構建,則是通過魚類控制絲狀藻,蝦螺貝分解一些池底腐質物,啃食一些附著在濾床表面的苔蘚、藻類等……最終重建池塘自身的生態系統,達到污染物降解、藻類控制及生態系統穩定的目的。 林成文說,施工前,這處水塘的透明度連水下5厘米都達不到。現在,這里已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透明度更是達到了水下1.5米,水體生態修復見成效顯著。待生態池塘系統穩定后,項目維護將十分簡單,一般只需把可見漂浮垃圾撈走,其它的內源污染及少量外源污染交給生態池塘自我凈化就可以了。 集美各鎮街 都將受益 不僅是灌口頂許山埔社、東輝村美場社,集美幾乎每一個鎮街,都在這輪受污染水體整治工作中受益,如杏濱街道蔡林池塘、西濱池塘,僑英街道南尾井社籃球場旁池塘、南尾井社16號門口池塘、后垵三里真武殿門口池塘,杏林街道內林社區董任社池塘、西亭社區郭厝苑亭路旁池塘等都已治理完畢。 對此,集美區市政園林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陳少青這樣告訴記者:“良好的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集美區將迎難而上,迎‘臭’而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 目前,集美運用先進微生態技術治理受污染水體的試點工作仍在有序地推進中。 |
相關閱讀:
- [ 07-08]廈門集美“擴容”對臺研學旅行基地 可同時容納2000人研學
- [ 07-05]廈門集美多舉措吸引更多臺灣青少年來廈開展研學交流
- [ 07-05]廈門集美將打造大陸最大對臺研學基地
- [ 07-04]廈門集美兩所幼兒園招聘副園長和教師
- [ 07-04]廈門集美區后溪鎮提高征拆工作效率 推進重大片區開發建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