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傳下去”,鼓浪嶼保護升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中)參與鼓浪嶼居民的社區音樂活動。(資料圖片)
音樂是鼓浪嶼的一張名片。逢年過節,鼓浪嶼的音樂愛好者們都會在碼頭舉辦音樂快閃活動。
東南網7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文 施辰靜\圖)8日,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年后,《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繼2012年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后,廈門再度為加強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專門立法。
在申遺成功紀念日用“升級版”法規為保護“世遺”鼓浪嶼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彰顯了廈門市對這顆“女王皇冠上的寶石”的珍視。而相比此前的《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升級版”《條例》站位更高,從“世遺”的視角出發,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將鼓浪嶼“世遺”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
立法升級保護 擦亮“皇冠上的寶石”
鼓浪嶼鹿礁路,日本領事館舊址。“真的可以用精雕細琢來形容。”一位廈門市人大代表看了這里老建筑的修繕后驚訝不已,“鼓浪嶼要留住的,就是這些歲月痕跡和歷史感,而不是煥然一新的東西。”此前,這里經過專家們像磨繡花針一樣修繕了兩年多: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百葉窗拉桿,是從印尼定制木材,空運過來做修補的;天花板的修復,選用了和過去一樣的40年以上的杉木。
對鼓浪嶼文化遺產“精雕細琢”的保護,廈門市一直不遺余力。2000年,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為加強對鼓浪嶼歷史建筑的保護,繼承歷史建筑文化遺產,提供了法治保障。2008年決定正式啟動鼓浪嶼申報“世遺”后,廈門市舉全市之力推進鼓浪嶼申遺工作。2012年,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遺產保護、申遺成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鼓浪嶼申遺成功,讓世界聚焦廈門。但如何守護住這份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并讓它“活起來、傳下去”,成了歷史交給廈門的一道重要課題。
“這正是這部法規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廈門市人大法制委秘書處處長李明哲說,申遺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利用”,而“升級版”法規的實施,正是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的“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他表示,申遺成功后,鼓浪嶼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定位已轉變為歷史國際社區,保護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升級”法規將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推動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再上新臺階,讓皇冠上的寶石更加熠熠生輝,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延續下去。去年10月,這部條例提交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前后歷經四審,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反復修改。
在李明哲看來,條例立足于發揮法的剛性約束作用,立足于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嚴格規劃控制和管理要求,確立保護名錄制度,實行責任人制度,規定遺產監測制度、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風貌建筑等的損毀救濟制度以及修繕補助機制,加大了商業業態、市容環境、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規范管理力度,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構建起多層次的保護體系,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支撐。
“通過立法,做好頂層設計,規范制度,這樣才能使鼓浪嶼保護長期堅持下去。”廈門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李本年說,這部法規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條款,“比如專門設置了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對資金怎么來、怎么用等進行了規定。通過這些具體規定,保證法規能夠落地落實”。
理順二元體制 破解世遺“升級”難題
此次“升級版”的新法規共分六章四十七條,其中推動鼓浪嶼管理體制優化整合是一大亮點。
天風海濤、小巷琴聲、萬國建筑……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的鼓浪嶼就像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廈門島西南側的碧海綠波中,島上常住人口只有1萬多,每年接待的游客卻有1000多萬人。當許多人都沉醉于小島的迷人風光、人文景觀時,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卻有著自己的煩惱——鼓浪嶼該如何定位?
回顧歷史,鼓浪嶼猶如身處歷史和時代漩渦中的“美麗小姑娘”,一直被時代賦予各種角色。
上個世紀初,鼓浪嶼是中西文化洗禮下的“國際社區”。新中國成立后,政治氣候的變化讓鼓浪嶼洋派的生活方式逐漸“退場”。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座“海上花園”的文化旅游價值被逐步挖掘。1988年,鼓浪嶼被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行列,正式從原來的人文社區變成旅游風景區。
隨后,廈門出臺政策,陸續將學校、醫院和制造業等遷出鼓浪嶼,為旅游經濟留出“空間”。鼓浪嶼作為“國際社區”的功能逐步減弱,大批原住民紛紛撤離小島。
這種“社區”和“風景區”的雙重定位,引發了種種矛盾。曾經被譽為“小香港”的鼓浪嶼淪為一個旅游集散地,旅客人滿為患,源源不斷的“新移民”來到島上淘金,破壞了鼓浪嶼原有的生態環境。
對于鼓浪嶼的亂象,廈門市政府一直在設計各種方案,希望改變鼓浪嶼混亂的現狀,卻收效甚微。之所以鼓浪嶼變革和管理乏力,其中最大的弊端被認為是“二元體制”。
2003年,鼓浪嶼撤區設管委會,這既是偏向景區發展的肇始,也是“二元體制”的發端。此后,二元管理體制始終困擾著這個小島。
鼓浪嶼管委會作為廈門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主要是負責全島文化遺產的保護協調,而在屬地上,鼓浪嶼的環境衛生、街道社區等管理又屬于思明區。彈丸小島,兩個“婆家”,多頭管理、職責不清,單單執法隊伍就有7個,效率低、管理不力,甚至導致鼓浪嶼在旅游熱潮中的一度迷失——低端業態涌入,富有歷史的建筑被改造,燒烤攤的油煙讓琴島風雅盡失。
此次升級版的《條例》就以理順管理體制和優化執法機制為目標,授權市政府可以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要,適時調整相關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機制,提升管理水平。
“新法規推動了管理體制的優化和整合,并且為下一步體制改革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它授權市政府可以組建綜合執法機構,把所有涉及遺產保護區的行政執法權歸一個部門來行使,為打破多頭執法、破解管理體制障礙提供了接口。”廈門市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鄭一琳認為,這將有助于進一步理順鼓浪嶼的管理體制,更有效地推動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她說,和之前的法規相比,這部條例有一個“不變”與兩個“變”,“不變的是全市上下保護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決心;變的是管理力度更加嚴格,從城市環境管理到商業業態管理,再到建設活動的管理都更加嚴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法規明確了在遺產區內的9項禁止性行為,如禁止設置戶外廣告,禁止在公共路面傾倒污水,禁止各類燒烤等。鼓浪嶼也成為目前廈門唯一對各種燒烤都禁止的區域,力度可謂不小。法規還要求沿街店面的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全隔離設施,與街面隔開,以防止氣味擴散。這些高要求將進一步提升鼓浪嶼的環境品質。
保障活化傳承 留住琴島“根”與“魂”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揚的鋼琴聲、淺吟的大提琴伴著一陣歌聲,從鼓浪嶼鹿礁路一棟別墅里飄出。琴弦和鳴中,溫柔美聲融入,不期而至的“家庭音樂會”,再次讓人意識到,原來在這片傳說中的“鋼琴之島”上,音樂始終都在,從未離開。
近年來,島上以家庭音樂會為代表的音樂文化傳承一度面臨斷檔的危險。鼓浪嶼管風琴博物館館長方思特就曾感慨表示,“擔心過這種文化會漸漸消失”。
2008年,廈門市政府決定對鼓浪嶼啟動申遺程序,島上的文化遺產開始一件一件被“打撈”梳理,逐漸呈現其本來的光彩。“遺產離開了人類生活,就失去了原真性,割裂了歷史記憶的傳承。保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就是要保護活態的遺產,而不僅僅是固態的標本,鼓浪嶼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都是遺產的一部分,是活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明哲說,在國際上1000多個申遺項目中,鼓浪嶼是唯一一個以歷史國際社區的名義來申遺的,而申遺成功,島上居民的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正是鼓浪嶼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精髓所在,社區是文化遺產的核心,居民是靈魂。”在李明哲看來,“升級版”保護條例,正是要以實現價值共享為目標,要能夠保障“世遺”鼓浪嶼的活態傳承。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法規專設“共享與保障”一章,規定要提升鼓浪嶼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的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居民工作、生活條件,對因文化遺產保護導致權利受損或者負擔增加的,給予適當補助,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的一部分將用于反哺居民。
“共享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要讓遺產地居民共享文化遺產成果,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遺產地與遺產地居民和諧共處。只有實現權利與義務相均衡,協調好利益關系,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才能可持續。”李明哲說,這次法規在統籌協調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發展、民生改善的關系方面更加周全,對社區功能的提升和居民權益的保障更加重視,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對留住老鼓浪嶼人,吸引更多的新鼓浪嶼人,留住琴島的根與魂,都有很大的意義,對促進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影響深遠。
此外,這部法規也為妥善化解鼓浪嶼在保護管理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平衡好各種關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比如大家都非常關注的旅游管控問題。
“管控旅游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旅游品質,讓更多的游客能夠分享鼓浪嶼文化遺產更多的文化內涵,我想鼓浪嶼居民是歡迎的,游客也應該會理解的,因為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分享我們文化遺產的真正魅力。”鄭一琳說。
如今的鼓浪嶼龍頭路商業街區域環境越來越整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