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端:智慧管理,把控運輸過程 垃圾分類前端是基礎,中后端是關鍵與保障。換句話說,如果前端實現有效分類,中后端的運輸和處理環節卻出現“先分后混”“跑冒滴漏”“混裝混運”等問題,勢必會打擊居民參與這項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 對此,廈門在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明示承運垃圾種類的基礎上,推行廚余垃圾按“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方式直運;有害垃圾按“定點集中、定期轉運”方式直運到工業廢物處置中心;可回收物在小區細分收集后,大部分直運到對應的資源利用機構。據介紹,其他垃圾也將于2020年實現全面直運。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舊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的處理。以往這些垃圾被隨意堆放在街頭巷尾,廈門先建成省內首家的湖里大件垃圾廠后,又先后在思明、集美及海滄四區建成3座處理廠,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湖里區垃圾分類管理中心主任葉燕玲說,社區、居民可預約上門收運,也可自行直運至廠。“大件垃圾運來后,工人會將有用的家具挑選出來編號,免費贈給有需要的家庭;再分揀回收剩下的家具中可利用的資源,其他部分則送到破碎機拆解。”她說,目前處理廠日均收運大件垃圾16~20車次,日均處理120~150立方米。 智慧管理是確保各類垃圾直運到位的重要手段。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黃志華說,當地分類運輸車輛均安裝衛星定位系統,通過管控平臺可以對其進行實時監控。“比如有害垃圾,我們可以查詢車輛歷史運行的軌跡,確認有沒有運到指定的末端處理廠,避免危害生態環境。”他說。 再如廚余垃圾,同樣實現了智慧監管。早在2017年5月,廈門就建成省內首個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綜合運用數據庫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接入全市餐廚收運車、餐廚垃圾桶與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的數據信息。據此,當地實現了餐廚垃圾產、收、運、處全流程信息化監管。 末端:高效匹配,提升處置能力 目前,廈門建立了與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相匹配的分類處理系統。黃志華說,由于前端有效分類收集和中端嚴格按照規程運輸,末端受益明顯。 首先,從數量上看,廈門全市日產生活垃圾5200噸左右,其中生活垃圾700噸、其他垃圾4400噸、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100噸左右,垃圾日產量呈現明顯減緩趨勢。 其次,垃圾焚燒的熱值進一步提高,而成本持續降低。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肖安良告訴記者,由于垃圾分類收集已經把廚余、塑料等垃圾分揀出去,相比于以往不分類焚燒,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從330千瓦時提高到380千瓦時,同時由于煙氣處理難度下降,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所在的后坑環衛基地占地約15.82萬平方米,是主城區唯一一個生活垃圾中轉和處理基地。除了垃圾焚燒廠外,還建有一座壓縮中轉站和一座餐廚垃圾處理廠。據介紹,廚余垃圾也可在此處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 黃志華說,目前,廈門已基本形成集垃圾焚燒、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處理為一體的配套體系格局。下一步,將做好后坑垃圾分類處理廠技術工藝優化,加快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東部廚余垃圾處理廠建設,推動同安垃圾焚燒發電廠前期工作,盡早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參加此次調研的漳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吳志民說,廈門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四個環節全鏈條推動,特別是末端處置設施建設超前謀劃、高效匹配,讓老百姓看到自己分類好的垃圾能夠得到妥善處理,在前端分類才更有動力。他說:“廈門的經驗做法很有借鑒意義,值得學習。”而這,也是與會代表的普遍看法。 |
相關閱讀:
- [ 07-16]翔安表彰12位“最美環衛工” 推進垃圾分類黨員先行
- [ 07-16]推進垃圾分類也要防形式主義
- [ 07-16]讓專業力量參與助推垃圾分類
- [ 07-16]垃圾分類是市民的“必答題”
- [ 07-16]垃圾分類是鄉村振興的必解之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