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廈門如何走在全國前列?
位于瑞景公園小區大門內側的廚余垃圾換購點
湖里大件垃圾處理廠的工人正在處理廢舊床墊。
東南網7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文/圖)廈門是全國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這項工作起步早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據介紹,當地自2016年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近三年來從宣傳教育、設施建設、科學管理等方面入手,已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已連續四個季度在全國名列第一。
日前,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省直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垃圾分類工作相關負責人實地調研了瑞景公園小區、金安社區高林一里、五緣第二實驗學校、湖里大件垃圾處理廠、后坑環衛基地等。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廈門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可復制推廣,值得學習和借鑒。
前端:精準分類,做好源頭減量
瑞景社區隸屬思明區蓮前街道,轄區面積0.6平方公里,覆蓋居民5000戶。“我們是廈門首批垃圾分類試點片區。”社區主任何寶花說,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準確率達90%,基本養成定時定點投放習慣。
居民養成良好習慣,有助于提高垃圾分類工作成效。如今,瑞景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從64個整合至20個;每月分類出廚余垃圾89.7噸,可回收垃圾45噸,其他垃圾165噸,有害垃圾0.3噸。而如何實現垃圾減量,這是社區目前重點考慮的問題。
瑞景公園是該社區6個生活小區之一。當天,家住26期601室的王阿姨剛好攜帶一箱廚余垃圾來到位于小區大門內側的換購點。工作人員麻利地稱重報賬:這一箱廚余垃圾折合2.86元,抵扣三個蘿卜和一捆青菜2.6元,剩余0.26元存到積分里,以便日后兌換。“廚余垃圾味道重,以前要扔到哪都犯愁,現在有了專門的收集箱,還能兌換蔬菜,實在太方便了。”王阿姨說。
何寶花表示,用于收集的容器和換購的果蔬,均由社區引進的廈門惟樂環保材料有限公司提供。該公司總經理吳利欽告訴記者,廚余垃圾是制作有機肥的原料,企業雖然多支出一些成本,但也獲得一個宣傳和展示的平臺,實現了共贏。
精準分類同樣是其他社區努力的方向。在湖里區金安社區高林一里,當地居民通過果皮制作酵素、回收舊書和舊衣物、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一系列做法,實現了垃圾減量20%。“廈門確實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針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好,分類基本上做到位了。”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林坦參觀完兩個小區后說。
據介紹,今年,廈門還將制訂出臺獎補辦法,把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等作為主要獎補內容。同時,做好源頭減量工作,減少酒店、餐飲等服務業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引導國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
中端:智慧管理,把控運輸過程
垃圾分類前端是基礎,中后端是關鍵與保障。換句話說,如果前端實現有效分類,中后端的運輸和處理環節卻出現“先分后混”“跑冒滴漏”“混裝混運”等問題,勢必會打擊居民參與這項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
對此,廈門在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明示承運垃圾種類的基礎上,推行廚余垃圾按“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方式直運;有害垃圾按“定點集中、定期轉運”方式直運到工業廢物處置中心;可回收物在小區細分收集后,大部分直運到對應的資源利用機構。據介紹,其他垃圾也將于2020年實現全面直運。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舊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的處理。以往這些垃圾被隨意堆放在街頭巷尾,廈門先建成省內首家的湖里大件垃圾廠后,又先后在思明、集美及海滄四區建成3座處理廠,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湖里區垃圾分類管理中心主任葉燕玲說,社區、居民可預約上門收運,也可自行直運至廠。“大件垃圾運來后,工人會將有用的家具挑選出來編號,免費贈給有需要的家庭;再分揀回收剩下的家具中可利用的資源,其他部分則送到破碎機拆解。”她說,目前處理廠日均收運大件垃圾16~20車次,日均處理120~150立方米。
智慧管理是確保各類垃圾直運到位的重要手段。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黃志華說,當地分類運輸車輛均安裝衛星定位系統,通過管控平臺可以對其進行實時監控。“比如有害垃圾,我們可以查詢車輛歷史運行的軌跡,確認有沒有運到指定的末端處理廠,避免危害生態環境。”他說。
再如廚余垃圾,同樣實現了智慧監管。早在2017年5月,廈門就建成省內首個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綜合運用數據庫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接入全市餐廚收運車、餐廚垃圾桶與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的數據信息。據此,當地實現了餐廚垃圾產、收、運、處全流程信息化監管。
末端:高效匹配,提升處置能力
目前,廈門建立了與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相匹配的分類處理系統。黃志華說,由于前端有效分類收集和中端嚴格按照規程運輸,末端受益明顯。
首先,從數量上看,廈門全市日產生活垃圾5200噸左右,其中生活垃圾700噸、其他垃圾4400噸、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100噸左右,垃圾日產量呈現明顯減緩趨勢。
其次,垃圾焚燒的熱值進一步提高,而成本持續降低。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肖安良告訴記者,由于垃圾分類收集已經把廚余、塑料等垃圾分揀出去,相比于以往不分類焚燒,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從330千瓦時提高到380千瓦時,同時由于煙氣處理難度下降,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所在的后坑環衛基地占地約15.82萬平方米,是主城區唯一一個生活垃圾中轉和處理基地。除了垃圾焚燒廠外,還建有一座壓縮中轉站和一座餐廚垃圾處理廠。據介紹,廚余垃圾也可在此處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
黃志華說,目前,廈門已基本形成集垃圾焚燒、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處理為一體的配套體系格局。下一步,將做好后坑垃圾分類處理廠技術工藝優化,加快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東部廚余垃圾處理廠建設,推動同安垃圾焚燒發電廠前期工作,盡早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參加此次調研的漳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吳志民說,廈門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四個環節全鏈條推動,特別是末端處置設施建設超前謀劃、高效匹配,讓老百姓看到自己分類好的垃圾能夠得到妥善處理,在前端分類才更有動力。他說:“廈門的經驗做法很有借鑒意義,值得學習。”而這,也是與會代表的普遍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