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標識糾錯 每天走了近三萬步,查看收集200多個樣本 “環島干道”要怎么翻譯成英文?“鷺鳴樓”的英文是“Lu Ming Lou”還是“Lu Ming Tower”?今年暑假,集美大學外文學院的幾名學生組成“譯術家”工作室,專門檢查廈門景區內的外文標識。這是他們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 工作室成員有學英語的,也有學日語、韓語的。6名學生用了4天時間,調查旅游景點的外文標識并糾錯。隊長丁超飛說,他們上了鼓浪嶼,爬了萬石植物園,游了五緣灣濕地公園,也到了仙岳山,拍照取證,每天走了接近三萬步,“累并快樂著,因為發現所學有所用”。 工作室成員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景區的外文標識缺失,有些則是不規范,大部分景點都缺少日語、韓語標識。丁超飛說,工作室查看、收集200多個標識,發現錯誤率在5%-7%。目前,調查已經結束,正在總結經驗形成報告。 帶隊老師介紹,這是集美大學外文學院跟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的“景區標識語調查”項目框架下的社會實踐。廈門正在推動全域旅游,有必要完善中英日韓四種文字的旅游標識。 垃圾分類調查 12天走訪15個小區 還將到上海實地了解 最近,集美大學大二學生莊瑋琦和其他8名同學與垃圾“杠”上了。他們在全市六區的小區里“轉悠”,關注垃圾桶的使用情況:垃圾分類情況如何?有沒有用上智能化設備?他們還發放了700多份調查問卷,希望能搞清楚,廈門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時,智能化做得如何。 12天走訪15個小區以及職能部門,這群學生收獲了一堆資料和數據,目前正在整理中。莊瑋琦說,大學生應該關注社會熱點,所以他們選擇“城市生活垃圾與智能化的結合研究”作為暑期社會實踐內容。他從實踐中學到很多東西,參觀市市政園林局智能化環衛管理平臺時,他才知道原來垃圾轉運車能稱出垃圾重量,平臺還能對垃圾追根溯源。 莊瑋琦說,廈門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希望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總結出一些能推廣的經驗。他們還計劃下月到上海,實地了解上海的垃圾分類情況。 聲音 集美大學校團委副書記于宏鵬說,今年暑假,集美大學派出近百個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到省內外多個地區。每個實踐團隊的人數大多在10人左右,實踐期限在10天左右,學生們利用專業知識為當地百姓服務。 于宏鵬介紹,今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有一些變化。如此前,集大與龍巖永定、三明大田簽訂對口支援協議,到永定的實踐團要為該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做數據采集工作,到大田的學生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MV和短視頻,宣傳紅色文化。學校希望大學生們能在當地深耕,切切實實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做出貢獻。 |
相關閱讀:
- [ 07-19]閩南師大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平和霞寨 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 [ 07-18]福建工程學院管理學院赴建寧縣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專項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 07-18]福建農林大學社會實踐隊走進助力東廈鄉村振興
- [ 07-17]閩高校社會實踐重溫初心 汲取精神滋養 助力鄉村振興
- [ 07-17]福建農林大學學生到建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 [ 07-17]福建江夏學院赴建甌開展基地式社會實踐
- [ 07-17]高校學子“心系醫路”社會實踐 近距離了解閩東紅色文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