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公用品牌,小作坊走出新模式 朱火土在制作手工面線。(資料圖片) 東寮豆干的制作技藝被列入區級非遺項目。圖為制作中的豆干。(采訪對象供圖) 東南網7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通訊員 張燕松)廈門擁有許多傳統特色手工美食,其中不少由島外家庭小作坊生產加工。近幾年來,這些小作坊在廈門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改造完善軟硬件條件并取得相關核準證書,已實現生產規范化。 不過,由于小作坊規模小、較分散,以“單打獨斗”為主且缺乏品牌意識,發展后勁不足。今年5月,當地推動相關機構、企業等推出全市首個公用品牌,著手制定團體標準,力圖突破瓶頸、抱團發展。此外,當地還計劃擴大公用品牌適用范疇,以此帶動鄉村發展。 規范生產,銷售遇難 新圩鎮地處翔安區北部,當地東寮豆干、手工面線、馬蹄酥、貢糖、米血、鵝肉等傳統小吃,不僅在老百姓餐桌上很常見,也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如東寮豆干,其傳統制作技藝目前已被列為區級非遺項目。金柄手工面線在《舌尖上的中國3》中“出場”。 這些特色美食的生產加工形式,卻多以家庭小作坊模式為主。由于小作坊規模小、數量多、分布散,過去普遍存在場所老舊、設備老化、觀念落后、管理老套等“四老”問題,甚至有無證無照經營等現象,安全問題曾飽受詬病。 近幾年來,廈門市、翔安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從加工場所、設備器具、生產加工等方面入手整治提升小作坊,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促其軟硬件設施改造升級,并為符合條件者核發《食品生產小作坊生產加工條件核準證書》。 翔介青豆制品加工店,就是受益者之一。該店負責人陳文浩介紹說,原來加工店面積較小、衛生環境不夠理想,在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加工流程重新規劃布局,問題迎刃而解。翔來財豆制品加工廠位于東寮社區新村51號,生產豆干已有170多年的歷史。該加工廠負責人介紹,按照要求,原先的加工場所改造升級,如今原料倉庫、銷售窗口、制作區、外包裝區分區域設置,順利獲得了相關證書。 不過,盡管生產規范化,但由于小作坊仍是“單打獨斗”、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等,銷售面臨瓶頸。舉例來說,當地有家馬蹄酥小作坊,日產量達到100公斤的上限仍供不應求,而其他同樣制作馬蹄酥的小作坊產能卻未充分挖掘。再者,受限于品牌和商標等,大多數產品只能在特定范圍內點對點銷售。 事實上,即便是像朱火土面制品店這種制作手工面線已有一定名氣的店鋪,在市場開拓時同樣會遇到困難。該店負責人朱火土表示:“一些大型的商超、酒店會有疑慮,擔心我們的產品是否合格。” |
相關閱讀:
- [ 07-23]全國U17射擊錦標賽 廈門翔安10名射擊小將斬獲八項大獎
- [ 07-23]投放準確率超90% 廈門翔安垃圾分類示范村是怎樣煉成的
- [ 07-22]廈門翔安工業園區首屆運動會羽毛球邀請賽舉行
- [ 07-22]廈門翔安區內厝鎮聚力征遷攻堅 保障項目建設
- [ 07-22]《妖怪的克星》在廈門翔安開機 預計明年暑假進入院線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