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馬鑾有應公信俗入選省級非遺項目 為集美區第四個躋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其余三個分別為歌仔說唱、灌口鳳山大使公信俗、集美端午龍舟賽 集美區馬鑾有應公信俗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揭牌儀式在馬鑾有應宮舉行。記者了解到,這是集美區第四個躋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其余三個分別為歌仔說唱、灌口鳳山大使公信俗、集美端午龍舟賽。 集美馬鑾有應公信俗與明代抗倭英雄周彝訓有關。明朝時,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常受倭患,在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倭寇騷擾同安積善里窯山鄉,當地人周彝訓組織鄉民奮起抵抗,戰斗中馬陷泥淖,被倭寇圍攻。周彝訓之子周懷炯沖入敵陣營救,父子同時遇難,周彝訓的遺體被海浪沖到嶼仔尾,也就是馬鑾一帶。馬鑾村民感念其恩德,將他安葬在嶼仔尾并建庵紀念,故“有應公宮”舊稱“嶼仔尾宮”。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彝訓逐漸從人們敬仰的英雄變為受人崇拜的神,嶼仔尾宮也香火漸旺,遠近虔誠鄉民稱贊嶼仔尾宮“有求必應”,因此逐漸稱其為“有應宮”。 “有應宮和其他神廟不太一樣,廟里沒有供奉神像,只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嶼仔尾公’四個字。”馬鑾有應宮管委會負責人介紹,每年農歷四月十二至十四日是祭祀有應公的日子,不僅有附近村民前來祭祀祈福,還有從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地趕來的族親后人。2010年,有應公信俗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和2015年還分別舉辦了兩屆較大規模的有應公文化節,有應公信俗也逐漸成為聯結海內外華僑華人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 (記者:應潔、林小芬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